参会记:中文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国际研讨会(上)

首先是它非常难找的网站:http://big5.oversea.cnki.net/kns55/2011_Seminar/gb/Default.htm (承蒙秋声老师惠示)

本人因为工作任务旁听了这个会第一天下午和第二天上午两个半天的内容。有一些蛮值得关注的个例,但也有一些广告或者有些无趣的内容。本篇博客简单记录了第一天(29日)我觉得有趣的内容。这个领域还是一个我不太熟悉的领域,所以欢迎各位的评论和批评。

————————

Peter E. Sidorko(香港大学校长):知识丰富时代的大学图书馆

 

数字时代的学生:

  • 数字原住民调查表明,图书馆网站是学生最常使用的工具之一,但是学生不了解如何判定资源的可靠度和诸如版权等问题
  • 学生需要图书馆员,但是他们并不愿意去咨询图书馆员(原因之一是:图书馆太吓人了——这件事似乎可以用很久之前的一篇关于杜威分类法的文章来说明),因此,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更加重要(比如用户的讨论之于参考咨询)

内容趋势:移动和可发现性(”mere availability is meaningless”)

图书馆员:

  •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所有服务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和其他资源同等重要
  • 图书馆员应当进入用户的工作流程,并且变得可见

 

陈昭珍(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图书馆服务与管理模式

 

  • 基本的云端服务(Google的各个服务、LibraryThing、微博客)应当是全部图书馆员都要习惯的工具。
  • 移动化有助于图书馆对阅读的推动。
  • 台湾大学图书馆的两个电子书项目:基于方正电子书的中文电子书共建共享联盟台湾学术电子书联盟
  • 台湾教育部推动的“电子书试办计划”,提供设备的借用和电子书的下载
  • 电子书的制作出版:师大出版社(隶属于图书馆)对古登堡计划(Project Gutenberg)的电子书进行重新的编辑出版;过版书的扫描;百年千书计划(之前似乎叫百年数位计划)
  • 机构典藏,除一般内容外,还收入开放课程
  • 同时,师大图书馆也负责制作学校礼品

 

邵东方(斯坦福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数字化的进展

 

这个报告最后提到了关联数据方面的进展。今天远洋过客师正好在书社会上分享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长Michael A. Keller的一篇文章:Linked Data: A Way Out of the Information Chaos and toward the Semantic Web。特此分享一下

 

RDA测试报告:建议部分,及其他

上周末开始读RDA测试报告(pdf文件,192页)的完整版。这篇博文以及后面的可能的一两篇博文将介绍其中一些我感兴趣的内容。

整个文档大体分为前言、建议、背景、方法、发现、附录六个部分。附录占掉了将近一半的篇幅。

——————建议的分割线——————

建议的部分罗列了美国RDA测试协调委员会对于5个利益相关者的建议:国家及图书馆、作为RDA开发者的JSC、ALA出版社、社区、以及厂商。

其中的第一部分出现在了执行摘要中(见本人的日志;p.s. 执行摘要的中文版将发表在下一期的《数字图书馆论坛》上,敬请期待);编目精灵老师的日志中也介绍了对JSC的建议和时间表。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对ALA出版社的建议——————

协调委员会对ALA出版社的建议主要包含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p. 17;并非我的重点,因此本人仅仅罗列类目):

  • 增强,并且持续开发RDA工具包的功能
  • 与JSC合作开发附加的功能
  • 建立机制,定期更新RDA的文本,并通知读者更新的内容
  • 公布并且持续开关于RDA工具包的免费培训

——————对编目社区的建议——————

协调委员会对编目社区的建议也分为了四个方面:规范、培训、本地的系统、专业社区。(p. 18-30)下面摘要其中的一些内容:

规范:

  • 规范的问题是PCC当前最首要的问题,它们需要制定详细的规则。协调委员会相信应当尽可能保留当前的实践,减少混乱,尽可能维持正常的工作。
  • PCC需要就以下两个问题制定最佳实践:在书目记录中包含哪些关系、在规范记录中使用单独的字段来记录在规范检索点中已经包含或者不包含的元素。

培训:

  • 采用多种形式,尽可能保证效率;
  • 推广本地培训;
  • 保证信息的可靠(因为错误的信息可能会流传的很远);
  • 培训不应当只涉及具体规则的变化,尤其是MARC环境下的规则的变化(这会造成编目员对RDA过于浅显的理解),培训还应当涉及从FR家族的角度对RDA的理解
  • 需要强调336-338字段用于机器处理,而非针对人类用户;它们在用户界面是可以被其他显示方式代替的
  • 图书馆学校开设关于FRBR、ICP以及RDA的课程,保证2013年的毕业生能够了解新的编目体系(实际上,这次测试者中包括了一些图书馆学校的学生)

本地系统:

  • MARC格式:本地系统MARC格式的更新
  • 索引:带有关系指示符的规范检索点和没有关系指示符的规范检索点是否能够正常混合?
  • 显示内容/媒体/载体类型:如何显示,是否能够和GMD共存?
  • 图书馆套录的问题:图书馆如何处理AACR2的记录,是否根据RDA的规则修改,以及是否修改规范检索点?

专业社区:

  • 一些社区对RDA在本社区的可用性存在争论,比如:音乐、电影、善本、测绘资料、连续出版物以及法律。(比如电影和音乐资料社区认为第17章有很大的问题,希望最新的改动能在2013年之前完成,参见OLAC/MLA的讨论摘要【参见此处】。善本社区认为描述范围特别麻烦。CONSER正在考虑其规则和RDA规则的不一致,尤其是”provider neutual”和“single-record approach”的原则。)
  • 目前尚不清楚专业社区将会在何种程度上采用RDA。希望OCLC、Skyriver和PCC这样的机构和专业社区讨论这些问题。
  • 专业社区无需向JSC提交规则的变化,而只用开发自己的最佳实践;但是采用统一的规则有很大的好处。

——————对厂商的建议——————

p. 31以下:

  • 希望厂商能够参与到取代MARC的过程中,不仅因为新的格式要出现在它们的应用中,而且也希望厂商贡献它们的经验和视野。
  • 把RDA工具包整合到ILS中
  • 整合MARC格式的变化,虽然这只是RDA最基本的要求

——————一条无关消息的分割线——————

今天看到了ALA上关于RDA一些内容的记录,最显眼的一部分是:

LC将在今年11月部分开始RDA的编目。RDA的记录将涉及所有的主题,预计占总编目量的5%左右。

虽然现在的日常工作中已经零星的出现了RDA的记录,但是LC的这则动向还是很让人吃惊的。如果我们将日常性的遇到RDA记录,那么培训的问题真的真的是很急迫了。可是谁来做呢?

Via: RDA Toolkit Blog: U.S. Test Committee speaks, and other RDA news from ALA

杭州图书馆“微博事件”之余波:图书馆和图书馆员能做什么,以及其他

前几天本博客报道了一条提及杭州图书馆的消息在新浪微博上被疯狂转载。

————

上一篇博文因为时间所限,所以很多问题都只是泛泛而谈。比如图书馆为什么需要在此时站出来,宣传自己。

对我来说,原因有两个。

首先就是图书馆作为整体在此时被放在了公众的放大镜下,这是一个机会——因为平时“图书馆”很难成为公众的话题。以首都图书馆为例,这几天在新浪微博上被提及的次数也是远远增加。图书馆当然需要趁机而入,主动的进入公众的视野。

另一方面的原因,或许更加重要的,就是人们提及我们往往是因为他们对图书馆的偏见,或者错误的理解。还是关于首都图书馆,很多人提到我们的时候都会把我们和国家图书馆弄混,或者把我们和杭州图书馆相比,认为我们是收费的、或者不开放的,等等。另外,就像在上一篇博文中所说,很多图书馆都和杭州图书馆秉持同样的理念,那么对我来说,你的理念不为人所知,显然是你图书馆宣传的问题——我们当然利用宣传,尤其是在相同平台上的反向宣传,来达到启蒙的效果。图书馆需要利用这个机会澄清公众的诸多误解,或者至少是回答他们的疑问。

————

那么图书馆和图书馆员能够做些什么呢?

对图书馆来说:

 

  • 开设微博账号【之前本人对图书馆微博账号的一个简单的收集
  • 用微博账号进行政策、业务和资源的宣传
  • 通过关注话题(比如,#首图#)和读者开展互动(可能尤其重要的是和“关键人”的互动,因为他们的影响力更大,比如昨天杭州图书馆和五岳散人的对话),或者传播关于本图书馆的消息
  • 转发提及杭图的那条微博,向读者传达你们图书馆在这方面的政策(如果你们和杭图秉持同样理念的话)

 

对图书馆员来说,你当然可以和图书馆做同样的事情,但是日常性的向你的关注者澄清单个图书馆和图书馆作为整体的事实也是你每天都可以做的、而且是很简单的事情。

————

我们图书馆在回应读者的时候发了这么一段话

在公共图书馆界,这是心照不宣的基本理念,就像过马路要走斑马线一样属于常识范畴,本无可稀奇。很多图书馆都在如此默默地为大家服务。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机构做PR的一种相当严重的错误。你做的事情,当然需要让所有人知道。因为一方面会有更多的可能有兴趣的人来关注你,或者使用你的服务,这可能正好解决了他们的需求;另一方面,当然有更多的人关注你,了解你。大声说出来是双赢的一件事。

正好看到互联网那点事上发的一篇文章:一条微博引发的分析:如何让微博得到广泛传播。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讨论的起点

————

转发超平老师在这件事之后的几条微博:

今晚给树青打电话,告知围脖上对他的火爆围观,他说今晚突然接到几个记者的电话要求采访他,他都拒绝了,他对我说,受到关注虽然是好事,但同时也把杭图再次推到风口浪尖上。。。”(1.19 00:23)

昨天接受了《今日早报》采访。说了几点:1. 褚树青这个立场是一个公共图书馆馆长起码的立场,它代表着这个职业基本的正义;2. 业内很多馆长都有这个立场,比如首图倪晓健馆长也说过“儒者丐者一概欢迎“;3. 为什么网民对此表现出如此大的关注和那么高的评价?说明社会对这个理念的倡导的长期缺失。”(1.20 10:22)

昨天晚上跟褚树青通了短信,他说昨天白天纠缠他的媒体很多,他希望冷处理这事。大概只接受了新华社的采访,表达了两个意思:1. 国内很多馆长都有这个理念;2. 上级领导也有这个理念。”(1.20 10:22)

————

在本人上一篇日志在书社会的页面下,有很多有趣的讨论。很多图书馆员其实都对允许乞丐进入图书馆是不是侵犯了更多人的利益,或者如果在一部分的利益和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之间权衡这样的问题表示了疑问。

对我来说,这个问题只是整个事件能够引发的一个思考(虽然就这个问题本身而言,我仍然强烈的支持杭州图书馆馆长的意见)。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宣传,而且需要立即开始宣传。

————

附:书社会上的几篇日志

Nalsi: 一条微博的思考——图书馆员,联起手来,宣传我们的事业吧

明知故问(超平): 关于褚树青被火爆围观

图林老姜:杭图向乞丐开放遭投诉,馆长回应火围脖

一条新浪微博的思考,以及我们的图书馆该怎么做?

今天在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贺兰泰的人发的一条微博引起了大量的围观。

杭州图书馆对所有的读者免费开放,因此也有了乞丐和拾荒者进门阅览。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有读者无法接受。于是找到褚树青馆长,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图书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树青回答这位读者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這館長正派!

这条微博在今天下午1点发出之后,到晚上11点已经有8000多次转发。当然在这条微博之后,他还有两外几条微博作为补充说明:

真對剛才說的杭州圖書館楮館長的事有幾個重點.1-圖書館是國家公共設施,任何一個國民都有權力進去閱讀;只要他遵守入內閱讀的規範.2-乞丐也是國民的身分,與身價數百億的企業奴隸主沒有甚麼區別.3-提出抗議乞丐入館的人本身就有了類似”優越選民意識”的心裡,將自己視為高等國民,而將乞丐視為低賤國民.

關於杭州圖書館館長的言論,均來自本文末後所付之網址,原作者為”万润龙”先生.偶然QQ群中有好友聊到,順手轉發上來.並非個人去挖出來的,特此聲明.http://sinaurl.cn/hGYelF

这件事的热议,包括前后听到的一些事情其实都给我蛮多想法的。

首先就是这条微博引起轰动的原因。我想对于公民身份的焦虑,以及对完美图书馆的期待应该是两个很重要的原因吧。当然前者显然是一个更加巨大的动因。很多知名人士在转发这条微博的时候都明确提及了这一点,比如杨锦麟。这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文化和政治上的巨大的反讽。

杭图做的很好,但显然即便是在国内,他们并不是唯一坚持这样理念的图书馆。比如,我们图书馆也有这样的理念。但是,在社会大众中显然没有引起任何积极的反响。当然我相信还有很多其他图书馆也有这样的理念,但是也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哩?

当然大众对图书馆有很多传统的偏见。但至少对我来说,这些偏见是不能归咎于大众的。让别人了解图书馆本来就是图书馆的本分(我想到了“用户永远是正确的”,我非常喜欢这条程氏定理)。我认为,这些偏见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图书馆宣传的问题——我们没能把我们的理念和服务有效的传达给大众,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在很大程度上,一些理念可能也只停留在理念的层次而已,甚至没有积极的推行——至少就我本人的经验来说,在中国的图书馆,改变什么其实是很困难的。

我很期望各个图书馆宣传者能够用这个契机给各自的图书馆,以及作为整体的图书馆事业做一个正面的宣传:我们在做着很多事情,以及我们的原则是什么。微博显然是这件事最好的反向宣传的平台,我们可以联系原博主,告诉他事情的真相,联系微博上其他的“知名人物”,把舆论掉转,不只是对具体图书馆的表扬,而是宣传全体图书馆的存在和理念。我想,这是我们能做的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而且,是很急迫的事情。期待见到图书馆不一样的未来,从此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