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国际大都市图书馆指标体系研究

我最近为了新的岗位,开始预习一些和数字资源有关的内容。然后在读到了K师和另外两位上图同学合写的一篇文章:《国际大都市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继而就找到了这个研究的成果,王世伟主编《国际大都市图书馆指标体系研究》一书。

这个研究是在2005-2006年间进行的,它选择了全世界范围内的五个案例,纽约公共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香港公共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通过选择一定的指标,进行了一次大都市图书馆的总体的评价研究。除了对于评价本身,还有对于这个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反思。当然,对于我来说这种研究方式始终是过于宏观的(我大学的时候曾经对于“宏大叙事”深恶痛绝),但是它作为一种能够自圆其说的方法而言,还是很有趣的(作为我更喜欢的微观研究的补充)。

p. 2-51 列出了这个研究所选择的全指标的列表。分为四大板块:输入(投入资源)、产出(服务能力)、成果(对于读者的直接效果)和影响(对于社会的间接影响)。p. 66-97 讨论了这个指标体系的一些有趣的话题,比如针对不同类型的图书馆,不同的指标应该有不同的权重;另外,这些指标都是可计量的,但是同样有很多不可计量的重要指标实际上是没办法收集的。

通过本书第二部分的案例分析,纽约图书馆在资源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无论是读者的基础,还是美国的图书馆员专业准入制),但是在资金增长和一些服务指标上,亚洲的图书馆其实是做的更好的。比如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是周一到周六的10:00-18:00,这在绝大多数中国的大中城市,我们的覆盖时间都要远远超过的。但是本书也提到,美国公共图书馆开放时间短可能体现了美国已经具备了完整的公共文化设施,图书馆需要承担的指责是比较小的,以及美国比较高的人力资本。另外一件让我很感兴趣的事是,纽约公共图书馆2006年开支中的79%用于人力资源方面的开销,而对比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的39%和上海图书馆不到百分之一(?)的数据比起来是差别明显的,但是至于能说明什么,我也不知道。

所以怎样的图书馆才是好的图书馆呢?我想其实指标只能支持每个人心中的范式,但指标绝非范式本身。

读书笔记:编目员是如何看待RDA的

上周在待做的书堆里看到了Elaine R. Sanchez编辑的一本书:Conversations with catalogers in the 21st century。觉得很有意思就拿来看了看。这本书的作者里有很多大名字,比如为这本书作序的Michael Gorman,当然还有另外一些在邮件组里很活跃的人,比如J. McRee Elrod、Martha M. Yee和Ed Jones等等。

里面有编者写的一篇文章:RDA, AACR2, and you: what catalogers are thinking(p. 20-70)。这篇文章介绍了之前一个面向编目员的关于RDA的调查的结果。其中的一些结论很有趣,可以看出美国的编目员对于RDA的介于不确定和消极之间的态度。其中一些结果在网上也能看到(不知何故之前一直没有注意),各位可以参考:

————————

首先是被调查者的人口学分析。一共有685个人参加了这个调查。其中有91%是美国人。【被调查者中也有中国人。我当时似乎也做了这个调查,做到一半觉得它实在太长了所以没有完成。】7成被调查者是编目员或者编目主管。另外有将近一半的被调查者来自大学图书馆,将近1/4的被调查者来自公共图书馆。

调查的第6题让被调查者选出最符合他们对RDA的心情的词语。最高的几个答案如下:

  • 不确定:62%
  • 好奇:43.3%
  • 兴趣:34.3%
  • 屈从:33.5%
  • 焦虑:20.9%

其他的选项都低于20%。编目员对RDA的不确定和不了解反复出现在后续的回答中。

第7题询问了编目员对于RDA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1-5点,1点为完全不了解,5点为精通),分别包括“RDA产生及AACR2被取代的原因”、“在非图书馆机构中使用RDA”、“使用RDA元素集”和“使用RDA词汇表”这四个内容。除了第一个内容了解和不了解基本相当之外,其他三个都是不了解的人远远多过了解的人。这或许就是各个区域性机构不断举办RDA的webinar的原因吧。

第8-11题询问了关于RDA培训的一些问题,分别是各个机构需要培训的人数、时间以及资金来源。在培训时间上,回答最多的一个选项就是不知道。作者希望这个问题能够通过培训项目的展开而得到明确。但是在资金来源上(多选题),分别有29.9%和33.1%的人选择了没有资金和资金来源未知。

资金问题还体现在第12题的回答中,这道题询问了各个图书馆将如何订阅RDA(网络产品)。36.8%的人选择了资金不明,还有17.5%的人明确说没有资金。其他的部分,分别有22.2%和24.8%的人选择了图书馆的采访经费和图书馆的维护和运营经费。

下面一部分涉及编目员对于RDA和AACR2的态度的比较。在第14题,从现实的可用性出发,有46.4%的人认为RDA对于本机构并不划算,还有将近1/4的人选择了不知道,只有6.1%的人认为是划算的。而第15题则考察了RDA所许诺的语义网和数据重复使用的未来。仍然有32.7%的人认为即便从未来考虑,RDA也是不划算的,另外有28.9%的人选择了不知道,选择是的人也只有14.8。

第17题考察了被调查者对AACR2的态度,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即便决定使用RDA,AACR2也应该被继续维护,因为还是有机构会选择不用RDA。第22题则问到:如果AACR2不再被官方维护,你是否支持另外一个机构来维护AACR2?最多的33.9%的人选择了是,19.1的人选择了不是,另外有超过1/4的人选择了不知道。但是有趣的是,第23题询问被调查者是否愿意花一点钱来订阅被维护的AACR2和LCRI,回答是的人只有13.1%,有将近一半的人这次选了不知道。

而在18-19题,对于两个编目规则分别适合编目哪些资源,这次调查中的结果表明,人们普遍认为AACR2比较适合为传统的印刷资源(图书、连续出版物)和多媒体资源编目,而RDA则在集成的电子资源、流媒体、远程资源和网站上有优势。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蛮奇怪结果,因为根据前一段所读到的一个观点,其实很多传统资源(小说,含有丰富载体表现的专著,等)反而是很适合用RDA编目的。我个人觉得这个结果体现了编目员某种意义上的刻板印象,即AACR2是适合传统资源的,但是RDA是适合新资源的,虽然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另外,在第25题,被调查者被问到,如果LC决定完全或者部分的采用RDA,各个机构将如何做?26.2%的人选择了采用LC的数据,但是根据本地实践进行修改;21.3%的人选择完全遵照LC的实践;但也有将近1/4的人选择了不知道。

这份调查的最后一部分则讨论了和各个图书馆的ils有关的几个问题。在第27题,最多的43.2%的被调查者说他们的ils当前没办法推行FRBR模型,还有35.1%的人不知道。在第30题,绝大多数人(64.8%)的人没有听说过它们的ils厂商有推行RDA/FRBR的计划,也有18.9%的人选择了不知道。显然,ils是推行RDA另一个可能的阻碍,厂商似乎并不积极,而且图书馆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和技术实力进行足够的变革。

————————

可能的结论:钱和ILS厂商(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外部机构,比如OCLC等等)的态度是大问题。现在我越来越觉得,RDA的成功或失败,和它本身是怎样的关系并不太大(当然还是有关系),但是除非现实性的障碍能够解决(最重要的可能就是网络产品的费用和尽可能多的培训),它的未来真的不算很光明。

另外一方面:增加编目员对于RDA的意义的认识,似乎也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怎样实现呢?

读书笔记:图书馆中的游戏服务

Gaming in Libraries / Kelly Nicole

Czarnecki

@Worldcat


本书基本上是一个图书馆开展游戏服务的指南,它很详细的介绍了策划、开展游戏服务、以及评价其效果所需要注意的事情和最佳实践。其中的一些内容过于琐碎,所以下面只记录我感兴趣的一些要点。

尽管有很多人批评游戏的价值,不过本书作者认为游戏有很多正面的意义,比如:

 

  • 很多孩子、成年人都喜欢游戏
  • 游戏能够培养儿童的素质(literacy
  • 游戏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 对图书馆而言,提供游戏服务也能让人们走进图书馆,接触到图书馆其他的资源和服务

对于游戏的类型(本人几乎只玩过红白机和电脑游戏),作者介绍了以下若干种类型:

 

  • 任天堂Wii
  • 微软Xbox 360
  • Sony PS3
  • 电脑和Mac游戏
  • 手持设备和移动设备
  • Sony的手持PS
  • DSiDS
  • 基于GPS的游戏设备
  • 智能手机和iPod(以及其他类似的设备)

在策划阶段,游戏活动的场所需要仔细安排,因为游戏活动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噪声,对图书馆的其他活动能会产生干扰。【尽管现在也有很多人认为图书馆应该改变以往“安静”的环境,重新定义自己的功能和形象,比如Get it Loud in Libraries项目】作者推荐了以下几种做法:

  • 可以在读者比较少的时间段开展游戏服务;
  • 采用固定的时间段,并且告知其他读者在这些时间段里,图书馆会很吵;
  • 和其他机构合作(比如游戏商店,或者社区活动中心);
  • 在户外举行(作者尤其提到了基于GPS的地理定位游戏,让我想到了前一段Topeka公共图书馆基于QR码的寻宝比赛,虽然其实这二者性质稍有不同)
  • 在图书馆其他活动中加入游戏的内容:尤其是图书馆的夏季读书活动

 

第三章“活动的进行”是这本书最重要的一个章节。作者把游戏服务分成了以下六个类型加以论述,除了读者到图书馆(或者其他地方)来玩游戏的形式,图书馆可以考虑提供借出游戏的服务。每一种服务都有各自需要考虑的很多问题,比如:识别目标用户、选择具体的游戏或者版本、制定游戏规则、考虑活动中的具体问题(时间长度、奖金、防盗措施、志愿者、空间……)。

  • 月度视频游戏锦标赛
  • 桌面游戏活动
  • 万智牌锦标赛
  • 吉他英雄聚会
  • Cosplay活动
  • 流通的游戏馆藏

 

在活动宣传的部分,除了图书馆一贯可以选择的宣传方式(海报、网络社区、图书馆网站……),作者特别提到还可以在玩家的社区进行宣传。另外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事是,作者提到,如果要对活动拍照或者录像(当然这是很重要的),要先征求读者的同意,有时候国外图书馆对于隐私的关注让我很惊诧。

在第五章最佳实践的部分。作者介绍了几个例子,分别是各个类型的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成功开展游戏活动的例子。我觉得很惊艳的例子是其中的第一个,一个小学的老师/图书馆员在这个学校的暑期活动(summer school session)引入了游戏。因为她感觉学生并不愿意在暑假来上学。通过引入几个在线游戏,她很好的完成了语文和数学课的教学计划。在这个案例中,游戏活动并不是目的本身,而是作为实现更大目的的手段。(当然不同的图书馆、面对不同的读者人群就有不同的目的,这些是需要图书馆员去发现的)

最后一章是测量活动的成功,我一直觉得这是中国的图书馆所一贯欠缺的,即便我们进行了一定意义上的测量,我们关注的也基本只是有多少人来,仅此而已。这本书的作者认为参加人数并不是最重要的指标(一个原因是,参加的人群是需要慢慢积累的),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还有很多,其中一些问题列在了下面:

  • 是否有新的人来参加
  • 游戏玩家之间是否产生了互动和相互帮助
  • 读者是否向别人宣传了活动/图书馆
  • 读者是否借由这个活动更加了解了图书馆的其他活动/服务

 

简而言之,我们需要评估活动是否实现了图书馆更大的目标。而且我们还要进行不断的重新评估。这样我们才能一直改进游戏服务,把游戏服务更好的整合到图书馆其他的服务中,作者认为,这就是我们正确的方向。

————

说完了这本书的内容,我个人并不认为游戏服务是在我们国家的图书馆很值得发展的项目。(尽管前几天看到新浪微博上有个人提起了游戏服务这件事,只不过他说的是Second Life)原因有二,第一就是我们对于游戏的态度只怕是比国外更保守,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很难开展;另外,我们的孩子们负担太重了,所以我其实很担心图书馆的少儿活动到底是在帮助他们还只是在给他们更大的负担。

但是这本书对我的意义也并不仅仅是游戏服务本身。我觉得里面很多让人赞叹的理念是可以移植到其他的服务中的。比如,我们决定开展一项新的服务或者评估一项以及提供的服务,我们需要考虑这个服务是不是契合我们图书馆的总体目标(培养读者的信息素质、让读者更了解图书馆、让读者养成阅读的习惯……),以及我们所服务的社区的需求。这种考虑对我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口号,而非实际。

读书笔记:如何在图书馆中推行FRBR模型

 

Implementing FRBR in libraries : key issu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 Yin Zhang and Athena Salaba.

@Worldcat

本书的两位作者来自肯特州立大学。本书出版于2009年。

前几天正好在书堆里看到这本书,就利用几天下班的时间看了下。前三章讨论的是一些关于FRBR的基本信息所以略过未读,直接从第四章开始。后面几章分别讨论了FRBR的应用、在图书馆目录中的实践、相关的研究综述、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虽然总体仍然以文献研究为主,但是不乏我之前未曾关注的资料收集。

第四章FRBR的应用主要介绍了两个问题:FRBR对于不同类型馆藏的应用情况,以及在不同类型机构中的应用情况。

对于前一个问题,作者分析了艺术品、经典文献、小说、手工印刷材料(hand-press materials)、国家级文献、现场表演、移动图像、音乐、口头传统作品等资源类型采用FRBR模型的问题和优势。总体而言、含有大量内容表达和载体表现的专著作品、音乐和小说是最适合使用FRBR模型的一些资源类型。其他作品类型虽然可能也能从FRBR模型中收益,但是推行这一模型可能会涉及对模型概念的重新解释和修订,比如扩展第一组实体的概念以及实体间的关系。

对于第二个问题,作者分析了传统图书馆、图书馆联盟、数字图书馆、机构典藏、互联网档案和图书馆等类型的馆藏机构推行FRBR的相关问题。虽然FRBR确实意图成为跨越不同社区的存在,但是似乎它在其他社区的被接受程度并不太理想,尤其是最后几个和图书馆迥然有别的机构,对于FRBR的关注仅限于理论上的探讨。

第五章作者收集了采用FRBR模型的一些案例。作者把这些案例分成了全功能系统、原型或者试验系统以及算法和软件三类。

全功能系统:

Worldcat.org (http://www.worldcat.org/)

UCLA Film and Television Archive (http://www.cinema.ucla.edu/collections/explore)

原型或者试验系统:

OCLC Fiction Finder (http://fictionfinder.oclc.org/)

Library Australia FRBR Prototype (http://ll01.nla.gov.au/)

RedLightGreen(已停用,功能并入Worldcat.org

BIBSYS (http://www.bibsys.no/english/pages/index.php)

Kent State University FRBR Project(书中说这个项目持续到20109月。现状不明。)

软件:

XC (http://xtensible.net/)

Virtue ILS (http://www.vtls.com/products/virtua)

Innovative Interfaces (http://www.iii.com)

VisualCat (http://www.portia.dk/websites/productgallery.htm)

OpenFRBR (http://openfrbr.heroku.com/)

IFPA (http://pclib3.ts.infn.it:8080/ifpa2/main.html)

LibDB (http://sourceforge.net/projects/libdb/)

算法:

OCLC FRBR Work-Set Algorithm (http://www.oclc.org/research/activities/past/orprojects/frbralgorithm/default.htm)

Tool for Converting Bibliographic Records (http://www.ercim.eu/publication/Ercim_News/enw66/aalberg.html)

呈现工具:

FRBR Display Tool (http://www.loc.gov/marc/marc-functional-analysis/tool.html)

FRBR Floater(网上已经找不到它的网页了,不过还能看到一些博客和书目的介绍)

第六章第七章多有重合的地方。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第七章里用德尔菲法进行的一个调查。这个调查发现了被调查者关注最多的8个问题(按得分顺序前后排列):

 

  • 开发基于FRBR的编目规则
  • 关注基于FRBR的记录结构、记录编码标准以及实施FRBR的框架
  • 开发、测试工具和软件,用于FRBR化的处理
  • 探索、开发、测试FRBR实施的不同方法
  • 对基于FRBR的系统进行用户调查,保证这些系统能够有助于终端用户
  • 开发基于FRBR的规范作品标准,用于FRBR的实施
  • 测试FRBR模型和实际数据的相关程度,以及对不同社区的适用程度,保证这个模型是有效并且可用的
  • 对来自不同标准和实践的数据进行FRBR化的处理

对我来说,FRBR这个模型非常让人担心的事情是,在图书馆开始大张旗鼓的推行它之后,我们似乎还不太能证实它真的能有助于终端用户。本书的作者曾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个用户调查,见此处。本书作者在最后几章中也反复强调了另一个问题,就是FRBR不同的实践者会对这个概念模型进行不同的解释和界定,而当下缺乏标准的框架来统一的实现FRBR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