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2.11活动通知

本次活动将在6.18(周六),在国科图进行。集合时间:11:30(午餐)、1:00(活动)

本次的内容是中国公共图书馆法,将涉及最新的中国图书馆法草案,以及一些国外法案的比较。以下的资源各位可以参考:

有兴趣的同学欢迎做ppt(目前只有qingyi同学会确定做ppt)来分享。各位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参考书社会最近的种种讨论(包括删掉的,如果各位有记录的话)。

另外,欢迎各位举报关注这件事的同学。主办者(qingyi)可以负责联系。

————————

什么是IG小组

 

IG2.10:民间/公益/农村图书馆的实践

写在前面的:

关于IG小组

关于IG2.10活动

正如在书社会上碎碎念的,我觉得这次活动是IG小组成立以来最成功的几次活动之一。原因是:1、我的预期明确(了解这一领域的生态环境),并且这个预期基本得到了满足;2、报告人都很靠谱,而且涵盖了这一领域内处于生态链不同位置上的机构,而且各个机构的成功度、专业程度不同,所以它们各自不同的经验和教训让这次活动的内容非常丰富。

另外,我不想纠结于概念,所以题目里面给出了三个可能的名称。

————

这次活动的主要报告人有5位:

  • 一公斤捐书网(不同于多背一公斤,尽管二者有关联)的志愿者范老师
  • 立人图书馆寇爱哲同学(后来我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Philoco)
  • 在草场地艺术区独立经营一家公益教育机构的毛菊同学
  • 捐书助学网的志愿者钟睿同学
  • 北大的博士生曹同学

其中前四位都是从业者,从实践的角度介绍了他们的活动。而最后一位同学则一直关注这一领域的工作,从比较专业的角度概括了这一领域的一些发展和问题。另外,书社会上的一位神秘人士IT小兵老师也来参加了这次活动(并且带来了一个很有趣的项目的信息)。

————

报告部分要点如下(如有记录上的错误烦劳各位指正;另外,我也相信,其中的一些观点只代表报告者本人,而非机构的立场):

 

一公斤捐书网:

  • 5年前成立,经过了4年的需求调研,去年开始试运营
  • 它们把自己定位为IT技术支持性的NGO机构,重点在开发系统,系统全部免费
  • 其使命是:把图书馆的门打开(可以通过系统监测一个图书室后续的使用情况)
  • 系统大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网站,面向社会大众开放(普通的民众、书商、企业……),可以在上面了解这个机构的全部信息(比如谁在何时借了什么书);另一部分是客户端,面向管理者,其中有一些蛮有趣的2.0的功能
  • 这个系统目前计划向社区图书馆发展(这让我非常汗颜)
  • 捐书的模式中目前最成熟的是在线捐赠新书;正在考虑捐赠旧书的模式,但是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产生的额外费用)
  • 收入模式:捐赠图书的8%的收入归其机构所有、基金会、企业
  • 运作高度专业化,全部信息透明公开,之前的全部成员均为志愿者,现在开始引入全职的工作人员(目前有一个人,负责产品推广)

 

立人图书馆:

  • 以图书馆为依托,在乡镇的中学开展阅读活动,推广人文教育
  • 分馆是通过当地的名流介绍,在当地的中学里开办;志愿者常驻分馆,负责开展阅读课、读书会或者夏令营、冬令营
  • 目的是通过和应试教育抢时间,引发学生的人文思考
  • 有强大的理事会,由学术精英组成
  • 目前计划开展“立人大学”的活动,在乡村开展系列讲座
  • 之前的义工在地的时间比较短,可能只有一年。现在通过微博的宣传,名气增加,义工的周期变长(通常都有3-5年),以至于现在立人图书馆需要拒绝一些人的义工申请
  • 收入模式:小额捐款为主;少数来自基金会和银行
  • 正在考虑教育产品固定化的问题

 

草场地艺术区的独立公益教育机构

  • 主要职能:依托图书馆的英文和艺术的教育活动,但图书馆也面向成年人
  • 主要的问题:民众的参与度很差;宣传效果不佳
  • 目前这个机构缺乏固定的资金支持

 

捐书助学网

  • 主要职能:在农村的小学建立图书室,并且开展一些阅读活动
  • 主要通过和学校社团开展合作,解决志愿者的问题
  • 图书的来源主要通过社区的捐书
  • 问题之一是打工子弟小学希望用开图书室的地方招收更多的学生,因而它们会关掉图书室;或者宁可接受更“务实”的捐助(比如体育设施)
  • 现在在北京有两家图书室,一般图书室的图书的数量是学校人数的3倍

————

在这个活动中我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在活动最后,我向每个从业者提出的问题:各自机构当前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和机遇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点子来自于OCLC的一组Podcasts:What Keeps You Awake at Night)以下是报告人各自的回答(当然,有些答案不止一个)

 

立人图书馆

  • 挑战:NGO的注册、教育产品
  • 机遇:人们的支持

 

一公斤捐书网:

  • 问题:需要吸纳专职的人员和专门的资金、企业化的发展模式
  • 机遇:名声(这个机构在国际上也有了相当大的名气)

 

草场地艺术区的独立公益教育机构

  • 问题:人和钱
  • 机遇:艺术教育的定位

 

捐书助学网:

  • 问题:人、NGO的注册
  • 机遇:企业的支持

 

另外一个问题,其实在活动中我零星的问到了几下,就是一个机构如何评价自身活动的成功。当然一公斤这样的开发者很好判断,但是比如立人图书馆开展的读者活动如何评价成功呢?推而广之,图书馆该如何评价自己的服务的成功呢?我想这是需要进行很细致的研究和思考的,我希望近期内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

从发展状况来说,立人图书馆和一公斤捐书网都已经运作的很成熟了,基本解决了生存的问题,而且有着相当大的知名度。这两家机构的旨趣和热情都让我肃然起敬。捐书助学网虽然规模不大,但是也有着很有效的招收志愿者和接受资源的渠道。草场地的教育机构目前发展问题比较大,我个人的看法就是它的定位和所在社区的需求有着严重的偏差,因为在定位上,它提供英语和艺术的教育活动,但是实际上它又坐落于一个民工聚集的地方,而且宣传上仍然没有走出所在的社区,另外也缺乏资金和志愿者的渠道,因而目前运作的最为辛苦。

从生态链的分工角度说:一公斤捐书网处于相对的上游:研发系统,它们不直接开展活动,而是帮助或者和其他NGO组织合作开展活动。立人图书馆的图书馆属性只是它全部活动的一部分,它主要以阅读和人文教育为主,另外它面向乡镇的中学,这也是它一些独特性的原因。捐书助学网处于生态的下游,直接开展活动,并且面向的是农村的小学,环境比较艰苦。

另外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就是,一公斤和立人都把机构的名声看作是当前发展的动力,一公斤主要走的是国际化路线,它的运作相当规范,是国内NGO发展的典范(范老师的一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立人则借助新浪微博的宣传,也逐渐吸引了文化界的目光。

IG2.10活动的通知

本次IG小组活动在5.14(周六)进行,地点在国科图7楼第二会议室(7楼电梯出口左拐)。正式活动在下午1:30开始。不过中午还是有FB的环节,参加FB的同学11:30在国科图门口集合。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民间/农村图书馆,会邀请一些从业者来介绍他们的活动。目前确定参加的机构包括立人图书馆、多背1KG的同学,以及其他几个这一领域的实践者和关注者。

这次设有捐书的环节,各位带来的书可以在参加者中进行小范围的交换,然后捐给芳草地艺术区的一家小型私人教育机构。

欢迎各位参加和广为传播。与参加活动者请与本人联系:islanderee@gmail.com

————

西文编目笔记III:IG小组活动文档

北大图书馆RDA测试报告笔记

 

2011.3.3本人参加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一个报告,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编目员周小玲女士(Charlene Chou)介绍RDA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根据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已经进行的RDA测试工作,介绍了和RDA测试有关的一些问题。我前一段一直无暇关注RDA的最新动态,这次算是补了一次很大的课——当然报告本身也很有趣。

关于RDA是什么、RDA测试的一般情况、RDA培训者的培训以及RDAAACR2的区别,网上都有很多内容,此处不再赘述。一些资源如下:

JSC网站:http://www.rda-jsc.org/rda.html

RDA Toolkithttp://www.rdatoolkit.org/

RDA测试@LChttp://www.loc.gov/bibliographic-future/rda/

RDA培训者测试的课件:http://www.loc.gov/catdir/cpso/RDAtest/rdatraining.html
【即将翻译完成,敬请期待】

编目精灵IIIRDAAACR2差别列表 2011.2.19

这次报告最重要的可能是主讲人所介绍的RDA测试的过程,以及根据测试结果以及她在美国、香港和台湾进行的一系列交流活动的经验,所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和观察。当然这一部分确实很精彩。

RDA测试的一般程序,哥大图书馆的测试工作也分为测试前的准备期(7-9月)以及测试期(10-12月)。

在第一个阶段,哥大图书馆的主要工作就是编目员学习RDA规则。学习的途径有很多,比如在RDA Toolkit学习RDA的文本并且制作编目流程(workflow)、收听网络会议(webinars)、看相关内容的课件和培训文档,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哥大图书馆每周要开一次会讨论RDA的问题,以及他们还制作了一个wiki页面用于讨论和收集最新的内容。

在第二个阶段,编目员不再开会,而是开始用最多的时间实地使用RDA规则。RDA测试规定,进行测试的机构测试25个资源的基本集(common set),并且自选另外25个资源的附加集(extra set),每一个资源都分别用RDA和该机构当前使用的规则进行编目。(只包括著录的元素,不包括检索点)

以下是周小玲女士的一些观察和结论:

RDA的主要优点包括:(这些都并非毫无疑问的,见下面的讨论)

 

  • 规范记录得到加强,可以记录更多的信息
  • 用户友好:“呈现原则”、不再使用拉丁文和英文缩写
  • 交给编目员和机构更多的选择,至少对小型图书馆来说更加方便
  • 超越MARC格式的社区
  • 国际化

RDA目前的主要问题包括:

 

  • RDA Toolkit没有提供index,很难使用(但是可以期待未来一定会有所改进)
  • RDA正文采用了基于FRBR的结构,所以和AACR2相比,特定类型的资源难以编目(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RDA有意改变了AACR2基于格式的结构,结果还是有人批评——只能说众口难调)
  • 尤其对于视听资料,RDA的记录中包含大量重复信息(报告人特别提及了3XX00X字段的重复,不过对我来说,这个问题更多的来自于MARC格式,而不是RDA本身)
  • RDA在很多地方增加了很多信息(尤其是规范记录),而且拼写的内容更多的(不再使用缩写),所以编目更慢了
  • 在某种程度上,RDA仍然是以MARC为中心设计的,对于其他元数据方案的支持并不好,比如DC元数据社区对RDA有很多不满
  • RDA交给编目员过多自由,可能会对数据库质量或者数据交换都造成很多问题
  • 遗产数据的问题

以上只是报告中所有内容的一个有删节的列表。但是已经足够有趣到说明一些RDA自身存在的几个悖论:

 

  • 个性化和规范化(编目员或者各个机构的选择会造成的管理上的问题)
  • 简单化和复杂化(RDA制定的一个背景就是编目的简化,但是实际上它在某些地方规定了更多元素,比如规范记录,编目反而更复杂了)
  • FRBR化和基于格式的结构(在报告中提到,很多人都担心FRBR模型可能不足以支撑一个实际的编目规则,因为它太理论了,因而在很多地方,RDA都过于试图构建一个“完美的世界”,但是任何一个理论都没办法完整的表现一个世界,现实世界总是有太多的例外)
  • 国际化和更加严重的“英美中心”的倾向(RDA的目的之一是让世界范围的编目机构都能使用它;但是就像在提问时间顾犇主任提出的【参加他的博文】,RDA中用很多英文的完整的表达代替了之前的拉丁文缩写,这样反而会让RDA变得更加依赖于英文)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RDA宣称的更贴近数字环境(qingyi同学在提问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但是报告人在此处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只是赞同了她的疑问),或者超越MARC社区的任务,恐怕在实际中都不是毫无疑问的实现了。

对我来说这其中当然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其实很想就顾犇主任提出的问题做个回应的:我想就像巴别塔的故事告诉我们的一样,任何试图实现让全世界都能无障碍交流的方式恐怕都是不存在的。我觉得吴小玲女士在报告上对他的回答其实可能代表了可能的方向:更重要的可能不是追求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至少在这个问题上,允许不同的机构使用不同的编目语言,然后把不同语言的同一个资源的数据连接起来——据说德国和美国已经开始这样做了,虽然不太确定了。这很像语义网的实现方式,虽然似乎略有不同,不过语义网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消除语言障碍的方式,因为每一个实体都不再以它的名称形式作为识别的标志,而是以一个为了计算机的识别符作为身份独一无二的识别符,名称的不同形式只是实体的属性之一,这样就可以实现面向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语种的名称——当然实际中恐怕要复杂的多。】

不过既然说到了语义网,就不得不提到MARC格式的生死的问题。这个报告中,主讲人也提到了相关的话题。在美国RDA的会议上,MARC的未来这个话题再次被摆在台面上。几乎所有人都对MARC很不满。但是我想其中的一种观点是很有说服力的,除非我们能找到MARC的替代者【虽然我的疑问在于,我们还没找到么?为什么不是DC或者可能,MODS?】,否则任何对MARC的抱怨都是徒劳的。但是另外一个现实是,恐怕没有机构能够开发并且维护一个新的编码体系来取代MARC

不过此处我想重述本人在《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12期的一篇论文中的观点【在数图论坛网站上注册可直接下载】:MARC严重阻碍了RDA带给图书馆的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让图书馆能够真正的走向未来。昨天晚上和Keven大师谈到了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技术管理者,K师的主要担心是,RDA的使用者(或者不妨干脆说,编目员)没办法对RDA更大的意义有一个通盘的了解,所以就很有可能陷入一种只关注规则上的细微差别的状态(而且这种状态在编目领域已经过于常见)。这种可能性就是语义网、关联数据和其它相关的技术,它们可能是图书馆在21世纪想要继续生存下来一个必不可少的技术领域。但是MARC阻碍了图书馆数据向语义化的转换。虽然,从比较无害的角度,MARC格式也阻碍了RDA所许诺的图书馆编目工作简化的未来。因为RDA的数据需要FRBR实体层次的记录,而不是MARC格式的书目记录。这样当前的数据就没办法得到有效的重新使用,因而降低了效率。

哥大基本不是对RDA最有信心的美国图书馆(报告中提到美国的三所大学图书馆已经开始使用RDA,不管最终测试的结果,其中的两所是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和斯坦福大学图书馆,还有一所大学的名字没记下来),因为当前的RDA问题真的还很多——更不要提它还是不完整的,而且未来似乎也还不明朗——虽然它通过采用FR模型许诺给了我们未来的方向,但是恐怕图书馆界对这个方向尚且存在许多的争论。另一件在这次报告中听到的很让人惊讶的事情是,美国的三所国家级图书馆将不会就是否使用RDA达成一个一致的决定,而是要分别决定是否使用,这件事真的很糟糕,因为三座图书馆有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

在电脑面前坐了10分钟,想给这篇博文想个结论,结论就是:我没有结论。我个人的态度(如同昨天在新浪微博上所说),是:乐观的谨慎。所有的事情都太难了,但是希望我们这个环境里的强有力的机构(比如国图的西文采编部或者Calis)能够真的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