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典”及其他

太古之前,曾经在偶们图书馆的准官方博客上写过一篇读书推荐,里面谈到了“经典”的问题。作为我个人来说,我倾向于从解构的立场来看待经典。当然解构只是一种最初始的态度,意思是我们绝不能拿古人的立场,也就是“经典”这个词字面的意思来看待“经典”。站在最基本的立场,经典成为“经典”,首先要有人(而且是很多人)认为它是“经典”的,没有什么东西一上来就成为“经典”的,不管是《圣经》还是现在所谓的“儒家经典”,都有很长而且是跌宕起伏的成为“经典”的过程。当然还有另外一些问题,比如我承认历史上每一个时期人们都会有各自的“经典”名单。结论之一是“经典”是真实的,经典却是虚幻的。另一个结论可以说,“经典”是一种社会机制,不是某些具体的作品或者标准。

做到一本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的英文版(Why read the classics?——它正好是企鹅“现代经典”丛书)。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给“经典”下了14个陈述,很有意思,所以摘录在此(翻译得比较糟糕——我会偏向意译,而且不幸的是,我对文白相杂的文体掌握的不是特别好——所以一切以正式文本为准):

  1. 经典乃“重读”之书,而非“在读”之(黑体为本人所加,在他的时代,书还是最重要的载体)
  2. 经典乃读者之宝贵经验,对未读之人亦如是,他们需待良机“悦读”之
  3. 经典能够让自己过目难忘,潜藏于吾辈头脑之中——成为潜意识
  4. 经典常读常新
  5. 经典初读却似旧识
  6. 经典决不枯竭
  7. 经典的表面是前人的阐释,阐释的背后却是经典其所由来的文化小径
  8. 经典的批评常在,却只能动其皮毛
  9. 经典之谣传愈多,吾侪读经典之发现愈奇
  10. 经典乃包含全宇宙之书,与泰古之护身符类同
  11. 你的经典是你不可能漠不关心的书,你能够在和它的关系中定义你自己,即便你反对它
  12. 经典早于其他的经典,你可以立刻在其它经典的世系中意识到它的位置
  13. 经典依尘世而存在,却让能你忘却尘世的喧嚣
  14. 经典即便和尘世格格不入,它亦可作为背景音而存在

很赞叹其中的一些陈述。虽然语境完全不同。

p.s. 很想就最近的现代/后现代的争论下一个什么结论的。不过我突然想不明白解构主义到底是一种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了。其实事情就是这样吧,我们想说的未必就是我们能说的,我们能说的未必就是我们会说的,我们会说的未必就是我们实际说了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就是随意的,何必呢?

 

读书笔记:国会图书馆史(1800-1860)(一)

Books, maps, and politics : 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1783-1861 by Carl Ostrowski (@豆瓣

十一假期读完了这本书。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首先是一部相当典型的文化史的作品,主要从同一时期更大的政治/文化史的角度研究了LC在1800-1860年之间的发展历程。当然,站在图书馆史的立场上,这本书介绍了LC这座世界图书馆的中心早年的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因为书不在我手上,所以我不敢保证所有细节都是正确的。

1、关于图书馆馆长、图书馆馆长作为一种职业的进化论

LC图书馆馆长叫做Librarian,如果不是因为其他的原因,那我想,把理解成这个单词的意思在历史中的演进是可以接受的。

插一句话,本人信奉“实质论”(essentialism),所以我一直觉得比附是一种非常糟糕的事情——在图书馆史中,我很不喜欢把“图书馆”这个现象追溯到古巴比伦时期或者是中国古代这种类型的论述(当然对于我前者的错误更为明显,泥版文书显然是有实用目的的,它们更接近于档案而非书)。

但是无论如何,演变的现象是确确实实存在的。LC作为一座图书馆,经历了各种各样物质上的,更重要的也是概念上的演变。比如说图书馆馆长的地位和职责。在1800年代LC刚刚创建的时候,LC的馆长只负责图书馆日常事务,比如说借书还书,图书馆实际的管理(比如说馆藏建设,或者方针的制定)是由LC的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ttee)负责的。另外一方面,此时的馆长也不是图书馆的专业人士(因为当时还没有图书馆专业这回事),这个职位是总统直接任命某个议会的办事员(clerk)来担任的。LC的前两任馆长John James Beckley (1802–1807)和Patrick Magruder (1807–1815)都是如此,直到1815年,George Watterston (1815–1829)才成为专职的LC馆长。也是从他开始,馆长才开始积极介入图书馆管理中来,但是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

2、LC的资源建设及其它

如前所述,在LC建馆初期,买书的决策完全是国会任命的LC联合委员会来进行的。当时美国的政治和文化完全是实用主义当道。另一方面,LC在建馆初期完全服务于国会,丝毫没有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国家图书馆”的职能(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农业图书馆也经历了相似的发展)。在此种意识形态的控制下(LC的早期历史见证了很多社会上的争论,比如说是否有必要建立这样一座图书馆,或者是否有必要增加经费,或者是否有必要购买某些书,等等),LC的购书策略是相当保守的,在LC刚创立的那几年里,它每年是没有购书经费的。而且它的藏书几乎完全局限于地理、历史、政治、法律这几个门类。LC早期的职能几乎完全局限于“资政”。

但是很有趣的是,LC早期藏书中有一些相当昂贵的插图本文学作品。LC当时当然是为国会服务的,但是议员或者议员的家属有时也会进行“休闲阅读”(light reading),这些书大体应该是为这个目的所买的。(当时LC只在个人层面上服务议会以外的读者)

LC的“国家图书馆化”也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进程,直到1860年代Ainsworth Rand Spofford (1864–1897)任内才有实际的进展。

在1860年前,LC还曾经经历过两次严重的火灾。第一次是很有名的一个事件,1814年,英军进入华盛顿,国会图书馆毁于兵火。在次年,国会图书馆用23950美元的花费收购了Thomas Jefferson的私人藏书,总计6000余卷(是它烧毁前藏书数量的两倍)。Thomas Jefferson涉猎范围极广,这次收购初步改变了LC偏重实用的风格(当然如前所说,这次收购引发了很大的争论)。另外,在这次收购之后,LC也沿用了Thomas Jefferson自己制定的主题分类法(LC出版的第一本目录,1802年目录是根据装帧大小来分类的)

1851年LC再次发生火灾,烧毁了之前55000卷藏书中的大部分。当然这次火灾也在某种程度上LC的购书方针,增加了购书经费。

 

读书笔记:搜索引擎社会


Search Engine Society by Alexander Halavais

手头正好有这么一本书,所以拿来读了读。里面有一些蛮专业的内容(刚才才在某同学的提醒下意识到“iterative
development”是一个专业术语,迭代开发……),不过收获还是很大的。

 

这本书前两章简单介绍了一下搜索引擎运作的一般原理。当然它的大块内容还是要分析搜索引擎的社会方面的内容,比如它和民主的关系、和个人隐私的关系或者和国家政权的关系。贯穿这本书的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社会”这个词,搜索引擎本来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反过来它也进一步影响了这个社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社会化”。

 

所以是很有趣的一本书。

 

我的一个蛮大的收获就是从这本书里意识到了“信息生态环境”这个东西,以及为什么OPAC需要向搜索引擎看齐。

 

下面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有些内容记得很浅,而且可能会有我的理解错误。如果遇到错误盼望指出,如果遇到很浅的地方,大家一笑而过也就好了。


————



P7:普通的搜索称之为“水平搜索”,专业搜索称之为“垂直搜索”。

P10:搜索引擎是更大的信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搜索引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互联网的不断扩张(以及.com的泡沫)。图书馆曾经扮演了今天搜索引擎所扮演的的信息中介的角色(需要创建并维护元数据)。搜索引擎的另一个先驱就是近代官僚体制产生的大量档案文件。

P15:搜索引擎的基本结构:用crawler通过跟踪超链接获取URL(动态页面需要一些特殊的技术,而且有很多搜索引擎无法获取的“深层网络”deep web);获取关键词,制作索引(称为“indexer”);接受查询、处理查询并且提供反馈的界面。——好的搜索引擎应当能够预测用户的行为(比如提供动态的拼写建议)。

P21:因特网的第一个搜索引擎Archie出现在1990年,它出现在互联网之前,是一个基于FTP协议的搜索引擎。万维网时代的第一个搜索引擎是Wandex,这个搜索引擎是制作索引的开始,但它只能对页面的提名制作索引而且不支持超链接。1994年出现的WebCrawler是第一个可以对作品内容进行索引的搜索引擎。之后的搜索引擎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互联网的规模不断变大,这对它们提出了技术上的挑战,以及越来越多的垃圾页面,但这时也开发出了一系列的新功能,比如根据主题对结果进行排序(语义网的前驱)。在1990年代中期,各地区的搜索引擎开始不断涌现。

P28:目前搜索引擎发展的几个趋势:专业化、多领域(分地区的搜索以及移动设备的搜索)、新技术。

P32:新的界面产生新的需求,所以不存在完美的界面。但是好的界面应该能够了解用户的意思,并且能够对不同的用户进行区分。

P36GuineeEagletonHall2003年研究了初中生在网络寻找信息的模式,他们定义了三种最常用的方法:“.com方式”、“购物中心”和“搜索引擎”。搜索者会在他们的搜索词后面直接加上“.com”,他们会在某些专门的网站寻求某些特定的信息,如果前两种都没用他们会使用搜索引擎。

P38Bernard Jenson2003年指出,在搜索引擎上使用复杂的搜索方式会取得更大的成功,但是基本上,使用这些复杂的运算方式是不值得的。而且实际上,绝大多数普通人都没有意识到比如布尔运算这样复杂的运算方式。绝大多数人都在搜索中使用多个检索词。

P40:一方面有大量的“深层网络”或者说“隐形网络”都是搜索引擎找不到的(有人估计这一部分占整个网络的80%,有人认为数量可能会更大——这一方面是因为不是所有的页面都在另外的网页上有超链接——P132:比如说国家政府的要求以及搜索引擎的算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搜索引擎可能出于各种原因故意屏蔽了一些网页),另外一方面,现有网络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对于绝大部分用户来说都是没有兴趣的,所以一般用途的搜索引擎也没有必要为整个网络做索引。

P46: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收集用户的信息:网站的记录、脚本、cookie或者本机的记录。——或者通过一种视线跟踪的软件进行研究。在检索结果页,人们的视线一般集中在左上方的“金色三角”,对于第一个结果的注意力最强,以下的结果递减。而这种注意力的模式是一种习得的行为方式,在有经验的使用者身上更加明显。

P50:搜索引擎重新设计的方向:自动更正拼写错误、理解网络、对于移动设备的支持、支持个性化。

P58John
Perry Barlow
1996年起草了一个《电脑空间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of
cyberspace

P60Zipf’s law:最常使用的英文单字(the)的出现频率是排名第二的单字(of)的二倍,of又是排名第三的单字出现频率的二倍。对于网络来说,最常被引用的超链接或者人们浏览最多的网页也大体遵循这个规则。The web picks winners.

P88:搜索引擎同时让我们变得更集中和更民主,也某个方面也就是所谓的Glocalization。一方面是网络的运作规律让比较少的内容更加可见,一方面搜索引擎的拼写自动更正的功能让我们的拼写方式变得越来越单一,再者搜索引擎也让我们的思维变得越来越简单。但是同时,搜索引擎也能够估计更多人的利益需求(长尾)。

P115:搜索引擎的道德底线:不做恶、尽可能多的公开秘密、博客(网络2.0的力量)。

P140:搜索引擎到来了“名声管理”的问题,我们成为social visible

P160:搜索行为在本意上就是一种社会的行为,但是搜索引擎现在变得越来越sociable,这个词更加强调合作以及互动。比如说现在搜索引擎越来越倚重于民俗分类法,或者用户添加的信息(collaborative filtering)。虽然搜索引擎不同于社会化的网站,但是它们扮演着相似的功能,就是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民众合作创建的内容上(比如说连接到用户之前不知道的网站)——进而成为一种永无止尽的社会化记忆。

P182:搜索引擎未来发展的方向:所有的事物要可以搜索,甚至是人的感觉、地理化和可视化,社会化和开放的搜索。

艾柯论图书馆

Umberto
Eco是本人最喜欢的作家之一,近日重读他写的一本随笔集(是在报纸上发表的一系列小品的集合)
《带着鲑鱼去旅行》,内中讽刺到了很多东西,图书馆也未能幸免于难。

 

看完这本书很是开心也颇有收获,特地把那篇文章的全文打了出来,引大家一笑,并希望能带来一些思考。

 

————


《天下图书馆一般黑》

一、各类图书目录都必须分开存放,越分散越好。必须尽心尽力将书籍目录与期刊目录分开,这两种目录都必须远离主题分类目录;同样的,新到图书必须与旧书远远分开。可能的话,这两种目录的字句拼法最好不一样。例如,旧有图书里的“poama”一字,新到图书应拼成“peama”。新书里的柴科夫斯基应按照国会图书系统拼写成“Chaikovski”,而就有目录仍循旧拼法“Tchaikovsky”。

二、主题应由图书馆管理员决定。书的归类绝对不可迎合版权页上显示的内容主题类别。

三、图书编号应无法解读,而且要尽可能复杂,以便任何人填写借书单时,最后一行的号码都填不下,因此假设它们不重要。然后柜台服务员会把单子退还给他,警告他一定得照规矩填写。

四、申请借阅到取得书籍的时间,拖得越久越好。

五、每次只出借一本书。

六、借阅单按照规定填妥后,由柜台人员借出的书,不准带进参考室阅读,然后使用者就必须把工作拆成两部分:一半是阅读,一半用来查参考书。图书馆必须打击一切混淆两者的人以及同时阅读数本书的企图,免得读者患斜眼。

七、在可能的范围之内,尽量不提供复印机;若不幸这种机器业已存在,使用它也应极端耗时费力,收费应当比附近任何一家复印小店都贵,而且每次最多只许复印两三张。

八、图书馆员应该把读者视为浪费宝贵光阴(要不然馆员本来可以专心工作)的无赖,而且个个都可能是小偷。

九、参考室管理员的办公室必须是攻不破的。

十、刁难借书行为。

十一、绝不协助民众向其他图书馆代办借阅,或最起码得花好几个月。不管如何,最理想的流程应是确保读者无从得知其他图书馆的藏书内容。

十二、基于这一政策,偷书应该非常容易。

十三、开放时间必须与当地上班时间完全重叠,这乃是基于先见之明,与工会与商会负责人磋商的结果;周六、周日、晚间与午餐时间都闭馆,自是不在话下。图书馆最大的敌人就是打工的学生;它最好的朋友是托马斯·杰弗逊之类,自备大量私人藏书不需要上公立图书馆的人(但他们死后,却很可能把所有的书都捐给图书馆)。

十四、任何情况下,图书馆内部都绝无可能找到提供饮食处;同时,若不先把借用的书籍全部归还,也绝无可能离开图书馆去觅食,因此,一杯咖啡下肚后,读书人又得重填申请单,重复借书的过程。

十五、任何人在任何一天,都绝无可能找到前一天使用过的书。

十六、绝无可能得知目前借出的书是在谁的手上。

十七、若有可能,不设厕所。

十八、理想状况下,民工应该进不了图书馆。如果不小心被他闯进来,而且根据1789年的原则,据理力争自己那份并未得到社会大众认同的权利,他也绝无可能获准进入书库圣殿——充其量只允许很快地看一眼参考书架。

机密附注:所有馆员都必须有某种身体残疾,因为国家机关有义务为残障公民提供工作机会(消防队正考虑跟进采用这一原则)。说得更明白点,图书馆员必须跛脚,以延长接过借书单,走进地下书库,再走回来的时间。对于有必要借助梯子,爬到离地8英尺高的书架上取书的独臂人员,应加装义肢以考虑安全。双臂都残缺的工作人员应用牙齿递交借阅的图书(图书馆规则不主张递交超过8开大的书)。

 

————

 

P.S.
: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是在1990年代初,自然你可以看到这篇文章里的许多东西现在的中国已经是看不到了,比如你需要填索书单然后图书管理员帮你取书(虽然绝大多数图书馆的库本依然是这样),或者你需要查卡片目录。算是对二楼的回应,一些事情无须我们去改变自然也就改变了。可是另一些事情却依然根深蒂固的存在着,比如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偏低;或者第一条(因为本人是编目员),标目的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