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y Tennant的“欲望层次理论”

OCLC的大牛Roy Tennant曾经在去年3月做过报告:“A Bibliographic Metadata Infrastructure for the 21st Century”【PDF文件,43页】。在这个报告中,他仿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提出了一个“欲望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desires),来描述当前的读者在信息搜索过程中的期待。

他所定义的六个层次是:

  • 离线,但是可以通过传递(ILL)获取;
  • 离线,但是易于获得;
  • 部分在线;
  • 在线,而且易于获得;
  • 在线,但是许可证仅限本人使用;
  • 在线,开放获取;

他把1-3项和4-6项分开,中间的界限称为“破坏线”,之上的3项是破坏区,下面三项是“甜蜜区”。在他自己的解释中,破坏指的是“会降低价值和有用性的伤害”——意思是读者需要更高开放程度的资源。而图书馆的使命则是尽可能把更多的内容从金字塔的上面移到下面。

另外,对比于马斯洛的模型,他把金字塔上下倒转了。在他的解释中,这表示金字塔的下方实则表示图书馆代表了更大范围的利益——这个改变是他有意为之的。

————————Nalsi的分割线————————

TENNANT: DIGITAL LIBRARIES: The Hierarchy of Desire

Cataloging Efficiencies that Make a Difference论坛资源页面

【翻译】近场通讯技术(NFC)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原文地址:http://plablog.org/2012/03/a-librarians-field-guide-to-near-field-communication.html

原文作者:Rick Roche

译者:Nalsi

_

斯卡拉顿大学(University of Scranton)的两位图书馆员Kristen Yarmey和Sheli Elizabeth McHugh在PLA年会 “近场通讯图书馆指南”(A Librarian’s Field Guide to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的报告中,介绍了近场通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标签在公共图书馆中可能的应用。近场通讯技术可以让数据在两个靠的很近的物体间进行传输——这两个物体互相接触或者在两英寸(约合5厘米)以内都可以。NFC是对于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优化。每个NFC标签的价格从39美分到1.5美元不等,它们可以对特定的使用进行编程。通常,它们被放在海报、墙壁或者墓碑石中。

商业领域正在开始使用NFC标签来收集数据、进行交易以及发放优惠券。报告主讲人说,这比使用QR码要更快并且功能更强大。信息直接被传送到设备上,不需要网络就可以进行。

目前商业领域对NFC应用最多的是移动支付功能。带有NFC功能的智能手机只要装上一个NFC标签,就能成为一张信用卡。你可以用它来付钱,而于此同时,你可以收到收据、优惠券和奖励积分。Google这样的大公司和银行业都在考虑如何让智能手机变成数字钱包。现在在咖啡店和酒吧中已经开始有人开始应用这样的功能。

NFC智能手机也可以成为钥匙。只要有了编码,你的手机可以用来开旅馆和宿舍的门。

在汽车里放进NFC标签可以让司机得到必要的保养,并且司机也可以在有零件坏了的时候得到警报。

促销者把NFC标签放到海报中,提供关于产品、服务和娱乐的互动数据,这促进了移动市场的发展。

社会媒体公司,比如Linkedin,在研究如何使用NFC来在用户之间传递重要的信息。FourSquare使用它进行签到。游戏公司则正在考虑把NFC整合到社交游戏中。

公共交通业在考虑使用NFC来卖票、传播时间表、并且告知乘客下一班交通工具的时间。NFC保健臂环能够让紧急治疗的人员得到使用者的药方、病史和医师的信息。

Yarmey和McHugh对于NFC在图书馆中的使用不乏洞见。NFC智能手机可以用来支付图书馆的罚款。在海报中嵌入NFC的标签能够让一个人登记参加图书馆活动。图书评论的标签也可以被放在图书的封皮中。

但是这个技术的隐私和安全的问题并没有被完全解决。用户们想要确保他们重要的信息是被加密的。而且NFC也可能会传播病毒。

主讲人认为,图书馆现在就采用NFC技术还是太早了,但是如果苹果这样的大公司开始使用这种技术,那么图书馆员也不能落后的太多。

【翻译】图书馆是不是应该退出电子书市场?

原文地址:http://librarianbyday.net/2012/03/07/should-libraries-get-out-of-the-ebook-business/

原文作者:Bobbi Newman

译者:Nalsi

 _

或者,至少暂时退出,直到有一个更好的系统?

我知道你们要说什么,我甚至能听到你们说的话——“我们不能这样做!我们的读者需要电子书!”但另一方面,我们的读者需要的很多东西我们都没办法给他们,比如永远都能最先借到James Patterson的新书、书过期了也不用交罚款、图书馆更早开门更晚关门、或者不再使用杜威分类法——因为终其一生,读者也搞不明白这些数字是什么意思。说起电子书,我们没办法提供他们想要的,或者说,我们没办法给他们提供Simon and Schuster或者MacMillan的电子书、我们没办法提供Penguin或者是Hatchet的新书、我们没办法把HarperCollins的电子书借出26次以上、我们也没办法提供给他们很多Random House的电子书,因为我们买不起那么多。我们能做的,或者可能我们应当做的,是明智的使用他们交的税,而且我当下觉得,把这些钱花在现在这个电子书系统上并不明智。

需求

我们先来看看需求吧。作为图书馆员,我们花费大量时间来思考和谈论图书,以及随之而来的电子书。但是事实是,我们花在电子书上面的时间远远超过我们思考人口数据的时间。对于多少人拥有电子书阅读器,不同报告中的数字各异,但是人们普遍同意(),在去年假期之后,只有19%的美国人拥有电子书阅读器,如果算上平板电脑,这个数字是29%。当然,我们没办法保证每个平板电脑的使用者都用他们的设备读书,但是我们先姑且这么认为。所以,我们说,图书馆电子书服务的对象是29%的美国人。

供给

但是我们拿什么来服务这些人?如果你读了Library Journal前一段的《图书馆电子书市场出版商指南》(A Guide to Publishers in the Library Ebook Market)这篇文章你就会知道,我们的资源非常少。我们能提供的资源,最多只是乏善可陈。

电子书的流程

而且,如果你有幸在图书馆里负责帮助读者使用电子书、回答他们的问题,你就会了解到,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噩梦。读者要想借到图书馆电子书,他必须有兼容的设备、能够运行Adobe Digital Editions的家用电脑、高速的互联网连接,而且他必须足够精通技术来保证一切万无一失。如果一切正常的话,那当然没话可说。但是如果有一件事不对了,图书馆员就得应付电话里的抱怨,来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了。诚然,这个过程是噩梦。借阅电子书最好的流程是和Amazon合作,让人们可以使用无线网络自动得到电子书。

一团乱

整件事都是一团乱麻。这团乱麻还在消耗着我们的时间、资源和金钱。我们图书馆身处一场图书馆战争中,你看下有多少私有的系统和文件格式就知道了。

或者你可以看看出版商和Amazon在价格上明争暗斗的头条新闻,比如最近Amazon把芝加哥的一家图书经销商Independent Publishers Group的5000本电子书下架了

于是我情不自禁的想,Guy LeCharles Gonzales写的是不是对的:

不要再买电子书了,不管是什么价钱、什么条件。让出版商和Amazon打吧。当尘埃落定之时(这一天会来的),可行的商业模型出现之日(这或许会出现吧),我们再重新和活下来的人谈判,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坚实的立足之地。

与此同时,图书馆能够把这些珍贵的资源和预算花在更多针对本社区的实体项目中。

毫无疑问,每个图书馆都有一些更有价值的服务尚待完成,比你花这么多钱来购买许可证有意义的多——更不要说你根本就不拥有这些内容,这些内容可能也没办法在读者的设备上运行,而且他们的价格波动也要比原油价格或者Netflix的股票价格来得更剧烈。

也许图书馆真的应该不要再买电子书了,直到出现了一个真正的、可行的解决方案。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我不是说我们应该不再寻求一个解决方案,或者不再为我们的读者发声;我是说我们不要再往这个糟糕的解决方案里扔钱了。

我当然不是唯一做如是想的人,Andy Woodworth提供了一个列表,让你考虑用其他方法使用电子书的预算。我之前曾经建议过,将来也会继续建议,请关注Library Renewal

我们需要图书馆/电子书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在讨论电子书问题时的在场,但是现在,图书馆(以及我们的读者)只是在这场电子书战争中遭到无端的伤害。

Karen Schneider在她最新的一篇博文里讨论了出版商、电子书和图书馆之间的关系:

需要指出,出版商关注图书馆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一名先驱的图书馆员Marvin Scilken,在几十年前就率先揭露了书店/图书馆价格的不平衡,这最终让图书馆得以摆脱出版商的漫天要价。(参见他的维基百科页面中关于1966年图书馆图书定价众议院听证会的部分)根据出版商的不同,今天出现了和之前相似的局面。研究这些听证会和双方的答辩是很有用的。

Marvin的故事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点——虽然我知道我无力在课堂上进行这个研究。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Marvin1966年所做的伟大事迹正在被颠覆。但是他的行为,在其本身的意义上,是可以被重复的。

我左思右想,觉得我们不可能靠说“先生,再多给我们点吧”这样的话来找到出路了。毕竟,我们(我指的是社会,而不只是图书馆)并没有因为谁的好心好意而得到“第一次销售原则”——它是我们从法庭上争取来的。也许我们应该不再要求。这也并非是我们的第一次了。

写博记

搬家8个月,写博60篇。我任何一个博客上终于第一次出现了第200篇日志。

在今年二月中旬之后,我的博客第一次出现了相对可观而且稳定的访问量。

在某种程度上,这再次印证了:Weibo trumps all. 【作为注脚,最近几个月,我也在有意识的越来越多通过微博来发布信息。】

————————————

我心中的专业图书馆博客,目前仍然在日常更新的,只有编目精灵、书蠹精、图谋数个而已。在“微博时代”,图书馆专业博客除了对作者本人的价值之外,是不是还有更大的价值呢?这个问题困惑我很久了。

当然这个问题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我被问及我的博客有什么价值,我也肯定会骄傲的说,这个博客让我去关注了太多的事情。没有它,也就没有现在的我。

但是,在一个没有这么简单的情景下,我还是觉得,作为单纯“译介类”的博客,有很多问题我是躲不过去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在做的事情别人也在做。

尤其是国科图的同学,他们有一个很棒而且人数很多的团队,在追踪几乎是图书馆界各方面的动态。(其成果,可见的部分,见于国科图机构知识库的《图情领域发展战略扫描》和《图书情报工作动态》两本内刊。当然据之前一位同学说,还有很多的内容,只是在国科图内部流传的。)

自然,博客比起任何期刊来说都要更快。在和国科图的成果相比较的时候,也许更透明。在一个理想状态里,专业博客的文章应该是更有专业性的个人立场的。

说到专业性,今天正好看到Library Juice博客【这是另一个集体维护的博客,其实这种模式很值得想要做专业博客的同学参考】上的一篇博文:Deprofessionalization and the library blogosphere(图书馆“去职业化”和博客圈)。这篇博文的作者认为对于当前图书馆去职业化的趋势,很多图书馆博客是应当附有一部分责任的,因为它们不够专业。我当然并不能认同作者一些具体而微的“非职业”的标准,比如讨论图书馆的社会形象云云。但是作为总体,这篇文章还是对我很有启发的:

  1. 中外的图书馆社区的环境完全不同:别人视为不那么专业的,我们视为专业
  2. 博客终归不能取代专业的图书馆学研究;它只是图书馆学里面的一个很少的领域
  3. 或许,微博终将代替博客,但是这个取代是一种更大的“退化”么?

以上三条瞎想,供各位批判。

————————————

今年不久之后即将去国怀乡,这个微博也可能会暂停很久。这对于我来说,或许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去想明白一些事情。

————————————

请各位原谅我的自言自语。并且希望在未来继续关注这个博客,或者本人的微博。(虽然我不确定,3月16号之后我还会不会继续在上面写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