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lsi的读书笔记:《科学事实的产生和发展》

本学期修了我们学校科学技术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简称STS)专业的一门“科学、技术和社会理论”(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Theories)的课。这门课的老师很棒,阅读量很大,讨论很哲学,以及作业很多。但是作为本人有史以来上过最理论、最学术的一门课,我真心觉得受益良多。

所以未来3个月,我可能会把这门课上读到的几本书做一下最基本的读书笔记。

第二周我们要求读了Ludwik Fleck在1935年出版的《科学事实的产生和发展》(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a Scientific Fact)。这本书实则是STS专业非常传奇的一本书。它往往被看作是STS领域的第一本著作、在30多年前就使用了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onism)的视角来分析对于科学的认识论、以及它直接影响了托马斯·库恩在1962年写出了那本更有名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虽然两本书讨论的主题几乎一样)。

本书的主旨:科学事实是由社会结构和历史共同构建的,因而永远不存在在认识论上客观的事实。科学社区中存在称之为“智力共同体”(intellectual collective)的社会结构,在同一个共同体中,科学家享有同样的“思维风格”(thought style)。而正是这样的“超越个人”的思维风格,而不是科学家本人,决定了一个社区构造概念的方式。另一方面,我们当下的研究也总是收到之前研究的影响,而在这个意义上,也并不存在决然的对和错的结论。

作者Ludwik Fleck是波兰的医学从业者,也曾经在1930年代写过这本书为代表的一些科学认识论的作品。他在二战以及战后有过更为有趣的个人经历,不过各位可以参考此处所附的维基百科的页面。作者在1930年代深受涂尔干(Emile Durkheim)的功能结构主义社会学的影响(虽然后续的研究证明他对于社会学的认识是很初级、而且只是用于证明他的论证),所以本书的主旨中包含着深厚的社会结构超越于个人的味道,而这本书也在1960年代被莫顿(Roland Merton)和库恩重新发现之后,又影响了库恩那一代的STS研究者。

本书讲述了梅毒研究的发展史,以及华氏测验(Wassermann Reaction)的产生历史。和当时(甚至于现在)人们对于科学的看法相反,作者试图论证这两个科学的发展都并不是直线的、进步的。欧洲中世纪以来对于梅毒的经典看法毫无疑问的影响(作为一个中性词)了现代的科学发展;科学的发展也受到了科学家在“智力共同体”中的位置的影响;而且,在前一个时代被看作是错误的结论,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也往往被发现其实是有道理的(相反,我们在随着一个思路前进的时候,也会往往放弃掉很多本来可能也是正确的思路)。

如果说只能选这本书里面我最喜欢的一点,那就是作者说,任何单个实验都无法自动的导向结论,因为里面存在无数科学家的判断:某个证据是错的、是噪音、还是需要解释的真实?所以从观察乃至于实验得出的证据导向某些具体的结论,其实是需要研究者本人大量的主观意志的(而这种主观意志,根据作者的看法,又受到了科学共同体的集体意志的强烈影响)。作者反过来说,最开始的实验一定是无法自动说明任何结论的,而一旦任何一个实验能够自动的说明任何结论,那么这个实验也就必然失去了任何证明的意义,而只是为了向人展示罢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和作者所说的“科学家无法超越共同体”,以及“科学界总是只能证明已有的看法,而并不是提出新的看法”的思路颇为不同,一些人(比如Fleck本人)是能够在一些特定的理论框架下提出新的、截然不同的看法的。比如虽然作者的社会学和哲学的框架都是当时存在的,但是一般看法认为作者的认识论框架是非常有独创性的——虽然也必然受到了当时波兰或者欧洲某些特定的影响,但是对于这一部分影响的追溯是并不太明确的。从这本书反过来说,科学的发展,着实是一件既简单又复杂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