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国际大都市图书馆指标体系研究

我最近为了新的岗位,开始预习一些和数字资源有关的内容。然后在读到了K师和另外两位上图同学合写的一篇文章:《国际大都市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继而就找到了这个研究的成果,王世伟主编《国际大都市图书馆指标体系研究》一书。

这个研究是在2005-2006年间进行的,它选择了全世界范围内的五个案例,纽约公共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香港公共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通过选择一定的指标,进行了一次大都市图书馆的总体的评价研究。除了对于评价本身,还有对于这个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反思。当然,对于我来说这种研究方式始终是过于宏观的(我大学的时候曾经对于“宏大叙事”深恶痛绝),但是它作为一种能够自圆其说的方法而言,还是很有趣的(作为我更喜欢的微观研究的补充)。

p. 2-51 列出了这个研究所选择的全指标的列表。分为四大板块:输入(投入资源)、产出(服务能力)、成果(对于读者的直接效果)和影响(对于社会的间接影响)。p. 66-97 讨论了这个指标体系的一些有趣的话题,比如针对不同类型的图书馆,不同的指标应该有不同的权重;另外,这些指标都是可计量的,但是同样有很多不可计量的重要指标实际上是没办法收集的。

通过本书第二部分的案例分析,纽约图书馆在资源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无论是读者的基础,还是美国的图书馆员专业准入制),但是在资金增长和一些服务指标上,亚洲的图书馆其实是做的更好的。比如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是周一到周六的10:00-18:00,这在绝大多数中国的大中城市,我们的覆盖时间都要远远超过的。但是本书也提到,美国公共图书馆开放时间短可能体现了美国已经具备了完整的公共文化设施,图书馆需要承担的指责是比较小的,以及美国比较高的人力资本。另外一件让我很感兴趣的事是,纽约公共图书馆2006年开支中的79%用于人力资源方面的开销,而对比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的39%和上海图书馆不到百分之一(?)的数据比起来是差别明显的,但是至于能说明什么,我也不知道。

所以怎样的图书馆才是好的图书馆呢?我想其实指标只能支持每个人心中的范式,但指标绝非范式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