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K师:我为什么bs图书ATM自助借还机

原文地址:http://sns.libspace.org/space-7-do-blog-id-2731.html

————

方言馆长问我为什么不看好图书ATM自助借还机,还说它是技术应用的怪胎。我简单回答说它有三宗罪。为了避免被曲解,完整照录如下:

这里的自助借阅设备不是指图书馆内部配合OPAC使用的(这里纠正下,如果开架取书,无需配合–感谢精灵指出。),而是指大街上放置的图书ATM借阅机,特别是用了RFID技术的。抽象来说,它有三宗罪:1、用最先进的技术,做最落后的事情;2、用最聪明的技术,做最愚蠢的事情;3、用最烧钱的代价,做昙花一现的面子工程。当然,图书馆浪费,比其它任何花费都要“善”,从这个意义上值得鼓励。并且在类似于深圳这样的地区,可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历史能够证明,这项技术应用一定是短命的。

方言馆长希望我解释下,我就解释下。仅仅一家之言,如有疏漏之处,欢迎抓纠。

  1. 这第一点,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说是笨;第二点,从业务模式上来说是蠢;第三点,从经济核算的角度来说是烧包。归结到一点,这个ATM自助借阅,可以看成是一种高科技的图书漂流活动吧。
  2. 从技术发展角度,在所有的知识和信息都竞相数字化网络化的今天,在数字媒体如此泛滥的时代,我们去用基于互联网的OPAC检索书目、用ILS系统提供用户登录支持,来获取本来可以以电子方式、瞬间传输给读者的信息内容,甚至还要用到RFID技术(即使所有这些联网的技术都不用,那个傻大黑粗的机器加上自动控制,也足够唬人的了,这样的话其实跟图书漂流没什么两样了——算是给漂流的图书添加了全程监控和导航功能吧),用这些技术,即使我没有这本书,我也早就把他要看的书扫描好传给过去了,或者我的参考馆员早就找到电子版把链接发给读者了,或者我早就通过出版发行代理商按需订购电子书发过去了。这种技术应用的思路,就像是给古代的马车配备安全气囊、ABS刹车系统以及GPS导航设备一样荒谬。我们更应该做的,是顺应技术发展的潮流,努力倡导数字阅读,积极培养读者的信息素养,促进向数字图书馆转型。
  3. 从业务模式上来说,简单的才是好的,技术发展应该简化模式,提高效率,而不是相反。目前的这种各处布点的服务模式一点都不能简化传统的业务流程,反倒增加了大量的工作,理论上说工作量可以呈几何级数增加,图书馆早晚要不堪重负。这样就一定导致服务质量下降、效果下降。参与自助借还的读者其实都只能是些无所谓看什么书的读者,而现在真正想看点书的读者都不是无目的的,如果采用预约,其实是不现实的,大大增加工作量不说,一般一看要预约,很多人立马走人。又不是只有你一家包子铺。对于图书馆来说,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永远是图书馆的追求,而这种囫囵吞枣快萝卜不洗泥的模式其实割裂了图书馆藏书的整体性,打乱了馆藏建设的宗旨和连续性,读者更难找到他需要的书,图书馆也更难及时便捷地提供读者需要的书。现在有一些馆长想法很奇特,认为流通的图书就当损耗算了,这样的话还要你curator作甚?还要分编贴码典藏流通作甚?买来图书让它漂流去就完了。目前的模式还要做大量的后台管理工作,业务流程一个环节都不能少,对管理和协同要求更高,管理系统很少有满足需要的(甚至由于需求的不确定性很少能够开发成功),一个环节不好就会拖累整个流程,最后弄得乱七八糟不可收拾,图书馆不堪重负,图书馆员疲于奔命。其实大力发展数字服务是清爽的策略,使读者少用纸质图书,少来传统图书馆,这样图书馆在增加了资源利用率和服务人次的同时,又减少了到馆读者,图书馆员的工作也能够更加有效率、更加轻松并有成就感,能够腾出更多精力做好信息组织、发布和传递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4. ATM无人值守自助借阅需要到各处布点,书就那么几百本,体积硕大,算下来的成本可能还不如图书馆直接送书到户,告诉他只要全家一起看,就值这本书图书馆所付出的成本了;或者还不如作为奖金,激励图书馆员包干到人,每人每年必须完成都少流通量可以拿奖金。这些设备的管理、维护所构成的拥有成本远远大于它的价值以及它所能产生的效益,想想国外劳动力成本那么高的国家、那么希望机器取代人的国家为什么不大力发展这个东西?为什么人家发明了ATM取款机都不知道搞这个东西?当人家傻子啊?保证不坏的话,每个月几千元的成本,为什么不能雇个零时工,在常常是大而无当又没有文化的文化馆或街道办事处找一个角落,看着这几百本书呢?还可以缓解就业压力或部分解决老龄化问题,哪怕当他是机器人也不错啊?而且这个钱还可以进一步转化为消费,从而达到刺激消费的功效。当然我们有优越性财大气粗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可以不算这个帐,但是你现在不算,历史是会跟你算的。

 

————

读了之后让我再次心悦诚服的一篇argument。今天在不同场合也share给很多人看了,不过还是想贴在这里。不过为了避免触碰大巴的审查,所以省掉了原文的结尾段。大家有兴趣可以去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