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问卷的注意事项

本文摘要自:Babbie, E. R. (2016).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第9章。本书的作者在这章中讨论了很多和调查方法有关的问题。下面本人摘抄了一些我认为重要的事情:

  • 问卷的格式应该有足够的空间、内容不要填的太满,因为这样可能会让被调查者漏看掉一些内容。
  • 问卷的题目应当是尽可能简洁、清楚、无歧义的
  • 问卷中应当尽可能避免“双管问题”(参见维基百科的词条):即一个问题中实际包含了两个或以上的问题,比如“政府是否应当向富人征税,并且把税收用于教育?”
  • 被调查者应当有能力回答你的问题:你是不是问了被调查者无力回答的问题?
  • 被调查者应当愿意回答你的问题:你是不是问了让被调查者感觉不舒服或者不愿意透露意见的问题?
  • 问题中应当尽可能避免否定语态:在英文中,被调查者很有可能会漏看掉问句中的“not”,中文里面的“不”或许也有同样的问题吧。
  • 避免诱导性的问题:即问题中有任何导向性,鼓励被调查者选择特定的答案。根据很多实证研究,至少在英文中很多问卷中出现的词汇也都会有这样的效果,比如“救助穷人”(assistance to the poor),这被研究者称为“社会称许性偏见”(social desirability bias)。

海尔迈耶问题(Heilmeier Catechism)

乔治·海尔迈耶(George Heilmeier,1936-2014)是美国工程师、技术管理者。他是液晶显示技术的主要发明者之一。(参见他的Wikipedia词条

他在科研领域最著名的事情的就是他提出的“海尔迈耶问题”,这是一组他认为任何研究项目都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很有趣的是,目前市面上似乎存在着不同版本的海尔迈耶问题。比如在1992年海尔迈耶本人的一个演讲中,他列举了以下几个问题:[1]

  • 你要做什么?
  • 这件事现在是怎么做的?现在做法有什么局限?
  • 你的方法有哪些创新?你为什么觉得你的方法能够成功?
  • 如果你的方法能够成功,它能带来怎样的变化?
  • 你的方法需要花多少钱?需要花费多少资源?要怎样在中期和结尾进行评估?

在1991年对他进行的一次采访中,海尔迈耶解释了他提出这组问题的一些历史背景。他提到当时的科研环境已经不可能让科学家随随便便拿到经费去做研究了,所以科学家必须去提前计划他们的研究,他们必须去阐明当前实践的不足,等等。[2]

这种方法最佳的使用案例就是撰写科研计划。它可以帮助研究者很全面的总结出这个计划的意义和现实的关联。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国内的研究者在未来也可以应用这个框架更好的总结自己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Heilmeier, G. (1992). Some reflections on innovation and invention. Founders Award Lectur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Washington, DC. Retrieved from https://www.isi.edu/~johnh/TEACHING/CS551/ARCHIVE/Heilmeier92a.pdf

[2] Heilmeier, G. H. (1991). Oral history interview with George H. Heilmeier. Retrieved from http://conservancy.umn.edu/handle/11299/107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