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参会记·编目会第一天下午

编目会第一天下午分成两部分,上半场是四个特邀专家的报告,然后是四个专题报告。内容上来看,都是编目界的一些最新动向。

首先是精灵师的报告:信息组织领域国际研究动态。又是一个有很强“精灵风”的报告。

她的报告分成了三部分:IFLA的新标准与文件、当前与未来的书目标准、书目数据的挖掘与展示。因为时间的原因,她主要介绍了后两部分。当然在第一部分要特别介绍国图中文采编近年来在顾主任的领导下展开的一系列的翻译工作,本人也有幸正在参加和将要参加其中的一点点工作。

在第二部分,她重点介绍了Diane Hillman的一张著名的(pp. 16),尤其是其中各种新的标准:RDA、RDA vocab、FR家族、SKOS、XML。虽然其中很多都是在她博客上介绍过的,但是回头看来,这些内容历久弥新。很有收获。

接下来是国图的卜书庆老师:网络环境下中图法第五版及其展望。她先是简单介绍了网络环境下知识组织系统的一些最新进展,然后介绍了在这种环境下中图法的一些应对之策。有两个比较重要的事情,第一就是A大类可能会变成可选的部分;第二就是中图法将会推出各种版本,尤其是“搜索引擎版”。根据后来她的介绍,这一“版本”将会用于对网络内容的分类,对中图法的某些部分作出较大的增加或删减。这个构想很有趣,但是实践起来的效果尚待观察。

然后是司莉老师的知识组织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她全面的为我们进行了一次知识组织体系的科普,而且如宋文老师的事后评价,她就像是对大学生的讲座,循循善诱。因此白目如我等受益良多。除了知识体系的学习之外,另一个收获就是知道了很多之前没听说过的知识组织体系领域的网络应用。最后,她提出了知识组织领域的五个发展趋势,摘录于此(包含她列举的一些应用):

 

  • 网络化:
  1. 互操作:Renardus(有墙)
  2. 可视化:
  • 概念图、思维导图:
  1. dallas library location (G map);(一个中国的例子可以参见前一段北图社博客上提到的北京的图书馆地图
  2. 可视化的OPAC:一个很有名的例子就是Aquabrowser
  • 用户参与:U of ohio主题指南(?);厦大编目部wiki;mashup
  • 知识标引的发展方向:
  • 知识元(知识的最小组织单元):cnki的网络图示

 

这一部分的最后一个报告是宋文老师的信息组织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图书馆信息组织业务生存与发展大趋势。也是一个很精彩的报告。

她首先介绍了一些影响知识组织发展的背景。这一部分有太多人有所论述,所以并非重点。

然后,她介绍了最近的一些国际编目的热点。她特别介绍了LC的书目控制未来报告,这个报告中体现的一个趋势就是(这件事也在本次会议上被反复提及):编目界对不同元数据之间的相互链接和互操作的重视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他们对规则统一的重视程度。(在最后一天的报告和讨论中,两位老师都特别提到了VIAF来证明这一点。)另外一个发展方向就是语义网,随着语义网的理论体系已经愈发成熟(图),她认为图书馆未来的任务可能更多集中在稀有文献的内容建设,以及通过自身的知识组织工具参与语义网的建设中。(知识组织体系和内容建设也是这次会议上被很多人看好的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这方面本人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了,汗颜啊)。报告人也提到了用户发布的内容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后报告人进入这个报告的主题:信息组织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她从以下四个方面归纳了她的内容,是一个很棒的问题归纳(本人并没有把所有的小问题记下来):

印本图书、期刊……:

 

  • 多格式、多类型、多载体的信息资源集成组织
  • 商业资源和开放资源的集成组织
  • 物理馆藏和虚拟馆藏资源
  • 分类著录:
  • 以知识组织系统为基础
  • 揭示资源的内在特征和关联关系
  • 采编分离向面向资源的组织,采编一体化发展:
  • 使用分类编目工具——建立信息组织工具、知识组织系统

 

编目方法:

 

  • RDA or ISBD (这个报告让我想起,虽然前一段和一些同学老师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我还是觉得当前RDA和ISBD的关系很有趣。ISBD有未来么?)
  • MARC or metadata
  • 各种知识组织系统的应用

 

工作模式:

 

  • 外包?(这个问题成为第二天会议,尤其是讨论部分的热点)
  • 利用来自各处的数据?

 

联编为基础的合作模式如何改革?(以合作为主转向以分工为主?)

业务素质:

 

  • 分类编目——信息系统的建设者
  • 内容的组织和揭示

 

 

最后,她介绍了国科图的一些基本状况,以及在相关领域的一些工作。尤其是他们在做的主题知识环境(subject knowledge environment, SKE),它面向用户整体研究过程,提供用户所需的综合科技信息。一个例子就是西南生物多样性知识环境

会议的下半场是四个主题讲座,原定的议题是ICP、FRAD、FRSAD以及Aleph系统。后来因为前面拖得太久,FRSAD改在了第二天进行。

首先是艾利贝斯公司介绍他们的系统(主要是联编系统)。广告,而且和联编会的内容多少重叠,所以略过不谈。

然后是王绍平老师(第二天讨论我坐他旁边,紧张得要死)介绍并不算新的ICP。他认为这个题目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关注编目原则对于编目规则的指导意义,二是以这个原则关注中国编目规则未来的修订。(顾老师在闭幕式上对这个问题有过一些有趣的论述)

他在一开始谈到了ICP、FRBR和RDA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前两者(ICP作为编目原则,FRBR作为书目模型)共同影响了RDA(编目规则)。然后他比较了ICP和巴黎原则以及RDA。最后他谈到了ICP对于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的影响,他认为中国编目规则的未来修订有以下两个方向:

 

  • 关于原则对规则的指导作用
  • 从标准化到用户至上:重归Charles Cutter的观念

 

下面是王璐同学介绍FRAD,议程进行到这里基本上已经拖了1个小时,会场上“最小牌”的她不断的赶时间。因此这一部分不再赘述。不过我对她组织翻译FRAD这件事一向是崇拜的五体投地。在这里再次表达一下敬佩之情。

以上就是第二天的内容。

————

关于编目会第一天的议程,参见顾主任的博文:第二届全国文献编目研讨会在南京进行。另参见编目精灵:第二届全国编目工作研讨会·第二天

感谢索晶同学的告知,编目会的部分ppt已经在联编中心的网站上提供下载。

南京参会记·编目会第一天上午

编目会正式开始,今天在南图的报告厅。从感官上,120人的会和70人的会有显著的不同(我耳边听到:废话),报告厅今天几乎能够坐满。

首先是领导致辞的部分。第一次见到宋文老师,作为一名“传说中的人物”,我一直以为她是个男士。其余不提。接下来是合影。合影完了,便是会议的主旨报告,王松林教授做的“编目工作的挑战及应对措施”。这是一个内容相当丰富的报告

他首先提到了一些背景知识。无论是Google Scholar还是Google Books当然都对图书馆编目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是主讲人认为,如果我们把视线拓宽,其实图书馆编目工作面临的挑战还来自于出版、广电、通信、教育等领域,各领域信息服务趋同对图书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另外一个背景来自于出版业的数字化,当前,数字化已经贯穿于出版过程的各个阶段。随着信息为越来越多的人得到,图书馆的地位在逐渐下降,但主讲人认为,这并不会导致图书馆的死亡,可是某些图书馆的部门和工作者将会死掉,比如编目和参考咨询。

主讲人认为当前图书馆的编目工作面临两大挑战:编目工作外包和电子在版编目。

外包的部分,主讲人着力比较了国内外外包模式的差别。

主讲人认为在国外,图书馆进行外包的目的是追求利润。而国外外包工作得以成立的原因还在于,国外存在像OCLC这样实力雄厚的外国服务商。他引用了某人(抱歉,没有记下名字)的观点,把国外图书馆外包的发展分成了四个阶段:

  • 萌芽:LC发放目录卡片– OCLC发行机读目录卡带
  • 形成:英国开始的私有化浪潮,各种机构开始考虑利润。外包工作开始
  • 发展:1992?,OhioXX大学,第一次把编目工作全部外包给OCLC
  • 普及:编目业务的发展使得外包的可操作性加强;网络环境使得联编、资源共享得到发展;文献类型和数量增加;图书馆工作重心的转移——图书馆各领域的专门服务公司

他还把国外的外包工作归纳为以下四点:

  • 编目外包成为发展趋势(公共向高校,这个顺序和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
  • 即可上架(shelf-ready)的编目外包:部分外包向一条龙服务的发展;(外包会给编目工作带来什么影响,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 外包内容的多元化:图书向政府文件、图像、光盘、连续出版物、网络资源……的发展
  • 优化了图书馆的管理模式:编目员的出路?

相对于国外的图书馆外包工作,国内的外包呈现出不同的景象。首先,主讲人认为相对于国外图书馆首先把外包事业当做是一种追求利润的技术理性手段,国内的外包事业更多的是一种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的互动,更多的受到了图书馆管理制度的影响。主讲人认为我国制度的外包更多的来自于20世纪末以来高校扩招和本科教学评估带来的图书馆在高校中组织地位的变化(中国的图书馆外包开始于高校图书馆,这和国外的情况是不同的)。各种环境的变化形成了图书馆面临的困境,在困境下,编目工作外包成为最直接的解决方案,而随着一家图书馆选择外包,形成了一种“示范模仿”的模式,继而外包工作开始成为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主讲人把中国的编目外包归纳出以下特点:(主讲人认为这些国内外深层的差别导致了众多表象的差别,比如外国的外包服务商相对而言远为重视质量,等等)

  • 组织适应;
  • 增加效率;
  • 反商业贿赂,整肃图书馆采购行为

做着最后提出了两个问题。中国图书馆展开外包的原因之一就在于随着青年人数量压力导致的扩招,但是随着新生人口的减少,未来我们的图书馆是否还存在这么强大的外包的需求。另一件事是,主讲人认为我们需要对当前的外包工作展开系统的评估:是否节约成本?外包带来的质量改变对于未来的影响?以及图书馆的核心能力体现在哪里?

主讲人提到的第二个挑战来自于电子在版编目(ECIP),简单而言,就是通过电子手段自动进行的CIP数据编目。主讲人提到,在美国,由出版商向LC提供xml格式的数据,LC据此进行自动的编目。在2007年,LC已经完全使用电子的方式编制CIP数据,除了少数的情况,不再使用纸质的CIP项目。

在中国,《中文图书ECIP自动编目手册》的出版是一个重要的事件,标志了中国数字复合出版的开始,然后中国也出现了自己的“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项目。这件事的意义在于,编制数目的开始从发行商进一步提前到出版商,并且对于新书预告工作、出版行业,以及数字出版、网上书店和数字图书馆都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然后主讲人介绍了ECIP的标准《中文图书标识规则》(@耄耋少年),本人对于这个题目相当不熟悉,所以习惯性的略过。

在挑战之后,主讲人说明了他认为的编目员的应对之道。主讲人引用了K师发表在今年《国图学刊》第2期上的文章《知识组织,图书馆的核心能力》,认为语义技术能够让编目员重归古典时期的内容整序,继而挽救这个职业。

作者接下来列举了编目员自救的一些可能的路径。比较有趣的一个案例是MARC21 proposal 2008/1(不得不感慨主讲人的渊博,这个proposal被本人无情的遗漏掉了)。当前对于分类法的批评包括:缺乏多角度、多属性的标引;先组的结构式的方式,缺乏灵活性;线性的标引规则导致搜索途径单一。相对应而言,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法包括:多主体因素文献的充分揭示;副分的主题因素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检索点和组配单元。这个proposal就包含了如下的内容,新增了083085字段,在之前单一的分类号之外,增加了另外属性的分类号,并且更加强调分类号中某些重要的副分。

主讲人还特别强调了LC的书目未来控制的报告。(这个报告在下午被宋文老师在一起重点提及,因而精灵师也在书社会上highlight了一下)作者还提到了一些技术上的创新,比如虽然其实并不算新的OPAC2.0(今天看到新闻,多伦多公共图书馆新近更新了检索页面),还有读秀知识库。主讲人还特别提到了新的联编系统OPAC作为worldcat local模式运行的可能性,虽然我也承认这个想法过难实现,但是这个念头在我来看是有深深同感,并且相当赞叹的。最后,作者认为,我们应当大力扶植大型联机编目体系,这样图书馆就没有太大的进行外包的压力。

上午的报告很充实,而且主讲人渊博的引用了很多人的研究成果(虽然多数都没有体现在本人的论述中)。

————

因为一系列意外,本来应当昨天发出的博客拖到了今天,趁着开会之前的一点点时间补发一下。昨天下午的会议同样精彩,精灵在书社会上做了许多直播,等不及的同学可以先去那里看。以本人的速度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写出来了。

南京参会记·周末

周六一早去了南京博物院,对于一个历史系的毕业生来说,这里是一个让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实际参观之后小小的失望,当然瓷器、陶器和珍宝馆这三个内容都有很吸引我的地方,但总的来说乏善可陈。我最想看的青铜器就等于什么都没有。小小的“调戏”了一下义务解说的小朋友,文物解说词是一种在我看来顶顶有趣的文类。

出来之后去了它旁边的明故宫遗址,现在是街心花园。感想之一是明故宫真小啊,比北京的紫禁城小太多太多了,所谓三大殿的体量都和北京故宫的三大殿完全不具备可比性。由此想象一下明初的政治和城市史的脉络或许是有趣的。

然后坐车回到新街口,吃饭,不提。(新街口是我每去一个地方都要回到的地方,交通很方便,而且离哪都很近)

下午去了朝天宫。之所以对这个地方感兴趣是因为本人的毕业论文写的是北京白塔寺,白塔寺后面那个地方在明代就是北京的朝天宫(是从元代的社稷坛改建的)。可惜朝天宫正在施工。然后按照规则回到新街口,想到要买下明信片,然后查到在大方巷有一个邮品市场,到了之后发现已经关门了。回来的路上走到了南京大学,从里面穿行了一下(后来才知道,是从南大的旁边穿行而过)。又累又渴又热的我吃了一顿饭,然后撑死。于是走回宾馆。回来之后发现会务同学都已经到了。

周日早上出门去玄武湖。路上途经了鸡鸣寺,很赞的一个庙,虽然是90年代复建的。第一次来到这种南方的禅寺,黄色的墙,夸张的飞檐,都和北方的建筑大为不同。不过对这座庙的宗派属性有所怀疑,因为它供奉了一座药师塔,然后阿弥陀佛的声音到处都是,所以是净土宗?或者汉传佛教的宗派这件事对于当代中国佛教还有意义么?

走了不远就是玄武湖。很大的一出水面,太阳出来了,有点热,不过很心旷神怡。

然后坐地铁重新回到鼓楼,走到南大。从里面走了一圈。大学毕业之后,每每一个人在大学里穿行,都会有一种时光倒错的愉悦感。这座学校很漂亮。然后吃饭,回到宾馆。下午计划在宾馆里干点活,不再出去。

明天开始编目会,心情巨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