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lsi的2011年图书馆学博士生论坛参会记

2011年图书馆学博士生论坛在2011年11月26-27号在北京大学北阁进行。因为时间原因,本人只参加了第一天全天的活动。此处谨对我参加的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记录。(活动内外的一些感想已经分享在微博上,此处不再赘述)

吴慰慈:当代图书馆学人的学术责任

参见:初景利的博客:吴慰慈:当代图书馆学人的学术责任

肖希明:关注基层图书馆

介绍了主讲人在张家港、佛山(东部)和湖南(中部)等地共64家乡镇图书馆进行的一个调查。调查的数据即将出版,证明了当前“基层图书馆”发展中存在的许多基本问题。

对策:

1. 法律制度保障:

2. 体制上理顺基层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主体:《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定了:逐渐实施总分馆制,乡镇进入公共图书馆体系。

3. 通过资源整合优化基层图书馆的资源配置

3.1 数字资源整合:文化共享工程与其他网络的整合,多网合一

3.2 文本资源整合:讲农民书屋等纳入乡镇图书馆

4. 资源建设融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张家港以及佛山的案例

5. 基层图书馆的资源建设

5.1 整合社会资源

5.2 强调资源建设的实用性和特色化

5.3 藏书结构方面,认为应该强调报刊和数字资源

6. 拓展基层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6.1 阅读推广项目

6.2 网络阅读

陈力: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 在官方的话语体系中,基层图书馆指的是县级图书馆;而乡镇图书馆在官方体系里不被称为图书馆。
  • 在公共图书馆发展的问题中,其中之一是:图书馆预算增长速度低于GDP的增长
  • 关于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主讲人认为免费开放只是一个方案,而非制度性的设计:只是为了取消基层图书馆的不合理收费,而且图书馆的服务并没有增加。另外,现在规定公共图书馆的基本服务免费,但是如何证明是基本服务?
  • 关于总分馆制:目前总分馆制的重点在管理机制和运营机制上,是个人行为,而缺乏制度保障

刘炜:图书馆与阅读的未来

  • 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体系拥有馆藏1000万册,3000名馆员,260多家图书馆,4亿元经费和48万读者。上图希望在十二五时期实现读者的10倍增长,增长的极限如何突破?
  • 国内外实体图书馆的使用数据在2007年之后都发生了下降的趋势,主讲人认为是因为数字阅读的冲击。(我不确定国内是否是这个原因)
  • 根据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字阅读正在超越传统阅读。但是另一方面,上图数字资源的经费不超过总采购经费的10%,因为担心只能对馆内服务,而影响利用率
  • 上图的一些计划:
    • 购买资源联合服务;
    • 与盛大的合作即将开始;
    • 与豆瓣的合作:数据库、2.0

朱强:变化中的美国大学图书馆服务与管理

感想:

  •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成本高,是否应该继续增加成本?
  •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不应是多投入,而是多种方式。

在主题方面,主讲人介绍了他在美国访问的6座图书馆。(大图学报上已发表文章)尤其是详细的介绍了哈佛大学图书馆的一些具体的政策:

  • 70多座图书馆整合到30余座,按照学科统合,采用协同管理的构架。
  • 密切与教学研结合,制定具体的目标。
  • 对很多课程进行相关的工作:教学准备、技术帮助、课程网站、资料存档、专题文献的调研等等,融入全过程。尤其介绍了商学院的“Working Knowledge”网站,分享正在创造中的知识。
  • 对服务进行分级(自助、基础服务、参考咨询、深层次的咨询服务、增值)
  • 对馆员工作进行分级:院系联络人、学科馆员、研究馆员(在我们的环境里可能绝大多数做的都是第一个等级的工作)

孙坦:数字图书馆互操作评论

作为题外话,主讲人首先介绍了国科图创新服务的一些事情:

  • 2006年中科院图书馆设立information commons;
  • 国科图兰州分馆首先向研究生借出iPad,并且提供免费的咖啡和绿茶,提供小型书架。主讲人援引北投图书馆的案例,认为图书馆不是借书的地方,而是读书和体验的地方
  • 图书馆应关注“数字环境下的阵地服务和空间服务的基本逻辑和方法”

在正文方面,我严重的没有听懂,但是很赞同主讲人对数字图书馆的一个认识:数字图书馆不是关于书、不是关于信息(无关知识组织),而是关于人,帮助人创造、传播知识。

朱荀:美国慈善基金会支持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战略思考

这个报告是我觉得第一天下午最有水平的内容,可惜并没有太多可以值得记录的内容。不过我倒是有两个问题:

1、美国的基金会如何监测图书馆经费的使用效率;

2、(这个问题可能是没办法回答的)美国基金会的案例和中国有什么意义?

——————微博的分界线——————

微博评论选摘:

 

@初景利

从北大2011年图书馆学博士论坛折射出人们对技术影响和冲击的不同观念的碰撞。也许不同知识背景和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研究型图书馆)的需求不同。但无论如何,技术的渗透是大势所趋,我们只能借助其优势,顺应其发展潮流,为我所用。

http://weibo.com/2139676345/xzm6PBrWU

 

@常薇

关于每个演讲,今天有童鞋问我的观感。坦白说,我们虽然在一个学科内,但因为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很广多少还是有些隔行如隔山的感觉,这从某个角度说,可以说这个学科的不成熟,或者说这个学科有无限发展可能。吴老师的报告依然高屋建瓴,老先生对于本学科研究方法的研究期望还是很高的。

http://weibo.com/1740294600/xziKmoaqI

在其他前辈的报告中,我最期待朱馆长的,去年朱馆长对于我们这个专业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而图书馆真正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的论述我听了非常受益。这次,朱馆长内容依然很新,但遗憾的是时间短,很多内容没讲,倒是很好的广告了:请大家看大学图书馆学报上的文章…

http://weibo.com/1740294600/xziMDCSfV

 

@Thiskidme

对我而言,今天【Nalsi注:第一天】最有收获的报告:肖希明——关注基层图书馆(确切说是乡镇和村图书馆);最有共鸣的报告:朱荀——美国基金会支持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可持续机制;最让人目眩神迷的报告——刘炜:图书馆与阅读的未来;信息量最大的报告——孙坦:数字图书馆互操作

http://weibo.com/1160269524/xzhZrmzvN

个人观点,第一个关于心理契约的研究,确如陈雅老师评点,没有明确的研究目的,有点为了研究而研究;而且也有肖希明教授所说的问题,也是目前领域内所谓“实证调查研究”的一个共通的问题,调查研究不注重样本的选择与分析,不知道作者所说的“信效度经过检验”是怎么个检验法?

http://weibo.com/1160269524/xzi2f8ZyH

还有一个关于三网融合“视域”下的数字图书馆竞合机制,也有点云里雾里,我的理解,作者的“视域”,确实有“三网”,但未见得有“融合”;另外是,我觉得作者在讨论“竞合”之前,首先最好还是应该考虑一下数字图书馆在各种网络环境下与整个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整合。

http://weibo.com/1160269524/xzi5c37QP

(以下为第二天的内容)

第三个报告是台湾mm包心萍关于台湾高校机构知识库的介绍,这个应该就是昨天@nalsi 提到的晚会上很有气质的女生吧?确实台湾来的同学们都很不一样,做研究做得很严谨,可是讲来却让人觉得他们这个过程完全不像大陆的学生们那样苦闷,相反是很兴奋,很满足的过程。

http://weibo.com/1160269524/xznMBljF1

报告中特别提到台湾比较特殊的情况,据说有三分之二的大学是私立大学,这些学校本身学术地位较公立大学要靠后很多,获得经费支持有限,因而其图书馆在机构知识库建设方面也相应地缺乏竞争力;但是初景利教授拿中科院的例子提了点建议,觉得如果能够向官方很好地证明机构知识库的效用,经费其实不是问题

http://weibo.com/1160269524/xznOz5z3q

第四个报告是吴汉华的民间图书馆研究,提了六个方面的问题,包括产权治理结构、经济社会环境、人才、与政府关系、与图书馆界关系,以及监督管理等;专家点评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考虑民间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同时考虑研究成果能够以合适的方式影响政府决策,真正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

http://weibo.com/1160269524/xznQ3iwm8

第五个报告是@lynetteNLC 的同学张世颖mm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与总分馆模式建设研究,源于蒋永福教授的社科基金课题,感觉上稍显书生气了一点,对当前的事业发展政策了解不多,整个研究采取的方法多半是逻辑思辩,在现实可操作性方面的考虑稍微欠缺了些,但是作为博士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很让我们佩服了

http://weibo.com/1160269524/xznR6iqYC

第七个报告讲两岸数字出版模式,主讲者被专家评价为今天着装最formal的博士生,树为楷模,报告透着小清新滋味,结论却很值得深入讨论,一是要摒弃“内容为王”,更多强调服务,二是要放弃“海量”追求,打造《哈利波特》式的文化精品,三是要改变电子书”的观念,充分发挥信息功能,四是要重新思考DRM

http://weibo.com/1160269524/xznTU3lib

而今天最让我如获甘霖的,是周余姣的王重民《校雠通义通解》读后,一是作者所强调的“临文必敬,论古必恕”的论学态度,二是柯平教授点评时提到的读书要强调“通达”。周博士讲课娓娓道来,条分缕析,真正是下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苦心。

http://weibo.com/1160269524/xznWuu1CJ

另外会议的全程内容都可以在官方账号@图书馆学博士生论坛 看到

——————博客的分界线——————

参见:

书骨精:2011年全国图书馆学博士生论坛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

2011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参会记:报告篇

或许是因为受到了改制的影响,本次会议在学术上最多只能算是差强人意,而且比较恼人的是有蛮多报告其外广告其中的任溶。本人前后完整或部分的听了大概10几个报告【此处是本次会议的完整日程】,留下印象的寥寥。下面将简单分享三个我觉得有趣的报告:

————————报告的分割线————————

10.26下午 陈传夫:图书馆员职业化与图书情报专业学位教育

本报告是最后一个大会发言。分会场里有一个也是专门讨论这个问题的,可惜错过了绝大多数值得听的内容。

报告人上来就提出了一个很犀利的问题:大学图书馆中谁应当负责采访,图书馆员还是学科专家?【参见thiskidme在微博上的讨论】作为最后的结题,报告人认为专家负责采访时有诸多弊端的,比如内容的零散和不连贯。【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读到的一篇对于PDA的批评】因而专业的图书馆员负责采访是比较可取的。

除去这个局部的观点不论。专业化一直是我很关注的一个问题。有人也许会觉得另一些人(比如我)把专业化看作是灵丹妙药,一贴即治。对我而言,即便如陈传夫教授所介绍的,全球范围的图书馆都出现了去专业化的倾向【一个最新的实例是编目精灵老师介绍的大学图书馆编目实践调查11-12】,而且虽然专业化当然不是所有问题的根源,但它能解决很多很多的问题。“用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是我在本次会议上反复听到的一个论点。

报告人区分了职业认证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认为前者是基于图书馆员核心价值的考察,因而是我们应当追求的。在我的立场上,这件事很难判断。当然也许可以作为一个支持例证的,是近年来国外的图书馆新出现的职位,多需要一个人拥有除了图情之外的其他专业背景。

————————报告的分割线————————

10.27上午 李超平: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宣传与推广

本报告是第13分会场“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与服务”中的第二个报告。

首先她解释了公共电子阅览室出现的背景。我想她这个介绍或多或少是为了回答之前一个提问人的问题:电子阅览室和公共图书馆的多媒体阅览室和共享工程的响应设置有什么区别。她认为,公共电子阅览室和共享工程是为了解决建国以来一直存在着农民读书难的问题,但是运动式的项目不足以解决根本的矛盾:基层的文化组织财力少,但是要面对更多的被服务人群。而相对于共享工程对于设施的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更多的是一个平台。对于它们和图书馆的关系,他们正在替代基层公共图书馆部分缺位的职能。对以上的回答,我难免会心生疑问,难道共享工程以降的项目不是新一轮的运动么?这些项目真的能够发挥作用么?

她认为,我们需要改变三个观念:

  • 建设图书馆还是使用图书馆哪个重要
  • 管理好图书馆和使用好图书馆哪个重要
  • 这样的项目是否仅仅是为了满足重点人群的需求

而利用率是基层文化机构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当然利用率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服务力、资源等方面。但是宣传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因此,她提出两个宣传的策略:

1、依托共享工程的全国性的组织和自上而下的层级管理机制,进行全面性的推广:

  • 统一的Logo【并非不相关的,最近北京市的全体公共图书馆正在征求统一的Logo设计】
  • 广告:
  • 媒体宣传:要考虑实际的效果。
    • 宣传什么:
    • 向谁宣传:
    • 通过什么渠道?
  • 组织宣传推广活动:

2、面向公众开展推广活动:最好能够结合数字资源,让读者在实际操作中获得体验。

最后的一个提问者提到了广告费用的问题。超平老师认为,广告主要是省级中心需要做的事情。另外,费用应当在初期进行规划。而且很多广告的方式可以是很省钱的。

虽然超平老师讨论的是公共电子阅览室这个特殊的建制,但她所讨论的很多东西其实都可以应用于更大的领域,而且一些论点深得我心。

————————报告的分割线————————

10.27下午 李超平:公共图书馆经济价值评估研究:杭州图书馆为例

这个题目我前一段一直在关注,所以其实对国内目前为止收集到的三个案例更感兴趣。

杭图的研究就是超平老师和她的研究生共同进行的(说来很巧,我和这个同学在重庆的Lib2.0会议上住在同一个房间)。虽然并不鼓励盗版,不过还是很惊讶的在网上找到了这个同学的硕士论文: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公共图书馆经济价值评估研究。之前我曾经在K师的某个ppt上看到了上图的这个研究。然后今天才知道石家庄图书馆也进行了这个研究,而且得出了蛮让人惊讶的数据。另外,目前这三个研究都只关注图书馆直接的经济价值。

虽然这是一种数目字的研究方式,而且已经形成了相当确定的研究框架,但是具体经济价值的评估实则受制于很多很多因素的影响,因而是相当不稳定的。

虽然结论本身并不重要,但是这个研究计算出,杭图在2009年的投资回报率约为1.87:1。超平老师认为这个偏低的数字的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国外的图书馆是集群式的。而集群式的图书馆(总分馆)可能会提高投入产出比的数字。这个结论很有趣,值得进一步的验证。

另见:本人博客的相关内容

————————报道的分割线————————

会议报道:

网上中期:2011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学术会议召开

参会记:中文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国际研讨会(下)

第二天议程我参加的是第一会场的讨论,多半是各个图书馆的个案陈述。笔记多是零散的,印象最深的是台湾国立台中图书馆(即将改名为“国立公共资讯图书馆”)的两位同仁的报告,原因之一是他们是很少见公共图书馆的案例。

国立台中图书馆的馆长吕春娇介绍了这座图书馆的一些基本的情况。

  • 即将成为台湾国家级的公共数字图书馆。
  • 作为一座虚拟和现实结合的图书馆,目前已经开放虚拟的图书馆,实体的图书馆也即将开放。
  • 动用多种新技术(RFID、增强现实、体感装饰等),实现应用和展示的结合。(在他们新馆的六层大楼里,传统的图书馆阅览区只占有一层的空间,其他楼层则强调用视听来呈现其他主题的内容)

另外,以该馆为中心,建立了台湾电子书服务平台【墙】,而这个平台则是同样来自台中图书馆的赖忠勤的报告的主要内容。根据他的报告,版本的转换问题是很严重的。另外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这个界面的前端有一些蛮有趣的功能,比如tag和使用了书店分类的方式(虽然在后台仍然是图书馆分类法)。

另外,和主题无关的。菲律宾马尼拉大学的Rizal图书馆里也有一座没有书的分馆,专门用于学生的讨论。根据报告人说,里面有许多电脑,而且学生可以带着吃的进来。在流水账的最后记一笔,仅供参考。

————————————

本着虎头蛇尾的精神,这篇实在太水了。

参会记:中文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国际研讨会(上)

首先是它非常难找的网站:http://big5.oversea.cnki.net/kns55/2011_Seminar/gb/Default.htm (承蒙秋声老师惠示)

本人因为工作任务旁听了这个会第一天下午和第二天上午两个半天的内容。有一些蛮值得关注的个例,但也有一些广告或者有些无趣的内容。本篇博客简单记录了第一天(29日)我觉得有趣的内容。这个领域还是一个我不太熟悉的领域,所以欢迎各位的评论和批评。

————————

Peter E. Sidorko(香港大学校长):知识丰富时代的大学图书馆

 

数字时代的学生:

  • 数字原住民调查表明,图书馆网站是学生最常使用的工具之一,但是学生不了解如何判定资源的可靠度和诸如版权等问题
  • 学生需要图书馆员,但是他们并不愿意去咨询图书馆员(原因之一是:图书馆太吓人了——这件事似乎可以用很久之前的一篇关于杜威分类法的文章来说明),因此,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更加重要(比如用户的讨论之于参考咨询)

内容趋势:移动和可发现性(”mere availability is meaningless”)

图书馆员:

  •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所有服务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和其他资源同等重要
  • 图书馆员应当进入用户的工作流程,并且变得可见

 

陈昭珍(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图书馆服务与管理模式

 

  • 基本的云端服务(Google的各个服务、LibraryThing、微博客)应当是全部图书馆员都要习惯的工具。
  • 移动化有助于图书馆对阅读的推动。
  • 台湾大学图书馆的两个电子书项目:基于方正电子书的中文电子书共建共享联盟台湾学术电子书联盟
  • 台湾教育部推动的“电子书试办计划”,提供设备的借用和电子书的下载
  • 电子书的制作出版:师大出版社(隶属于图书馆)对古登堡计划(Project Gutenberg)的电子书进行重新的编辑出版;过版书的扫描;百年千书计划(之前似乎叫百年数位计划)
  • 机构典藏,除一般内容外,还收入开放课程
  • 同时,师大图书馆也负责制作学校礼品

 

邵东方(斯坦福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数字化的进展

 

这个报告最后提到了关联数据方面的进展。今天远洋过客师正好在书社会上分享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长Michael A. Keller的一篇文章:Linked Data: A Way Out of the Information Chaos and toward the Semantic Web。特此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