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大学之大学生技术调查一则

今天正好和某位同学聊到了大学图书馆目前在移动图书馆方面的进展,似乎很多大学图书馆在这方面的决策现在还停留在拍脑袋的阶段。然后今天恰好看到了某位图书馆员分享的一篇博文:UVic Law Student Technology Survey 2011。这是2011年对维多利亚大学法学院的学生进行的和技术有关的年度调查的结果(这是连续第9年的调查)。共有139名法学院的学生完成了调查,完成率超过90%。

以下是其结果的摘要:

  • 84%的学生有联网的智能手机(去年是50%),其中一半的学生用的是iPhone。
  • 19%的学生有平板电脑或者电子书阅读器。
  • 98%的学生有笔记本电脑,其中16%的学生还同时有台式机。50%的学生使用苹果本(去年是44%)。而且绝大多数学生每天都带笔记本来上课。
  • 55%的学生把Gmail当做首选邮箱(去年是49%),其次是Hotmail。
  • 60%的学生把MS Word当做首选的合作文档编辑软件(去年是60%),另外30%的人选择了G Docs(去年是27%)。
  • 97%的学生用Facebook,而91%的学生希望法律系能够在Facebook上发布活动消息(去年分别是91%和80%,前年后面一个数字是65%)。25%的学生使用Twitter,21%使用Linkedin,16%使用Google+。
  • 95%的学生有MP3或者智能手机,当然苹果产品再一次占了绝大多数。所以学校正在考虑建设Itunes U站点,来发布课程的音视频记录。

——————————

正文中还有一些蛮有趣的其他的数据和分析、建议。当然连续9年这个数字让我很赞叹。前一段在乔布斯同学的热潮中听到了一句话,乔布斯同学不依靠用户调查来理解用户的需求。我目前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暂时是:如同精灵师所说(忘了出处了),我们需要观察用户的行为,虽然我们不能询问他们想要什么。

——————————

Rich’s Random Thoughts: UVic Law Student Technology Survey 2011

Wikipedia用户调查一则@Pews

在新浪微博上看到,明天(2011.1.15)是Wikipedia(维基百科)十岁的生日。我之前不知道这个大名鼎鼎的网络2.0应用竟然诞生在那么早的时候。

根据Wikipedia上关于自己的词条【访问时间:2011.1.14】,Wikipedia已经有1700百万个条目(其中350万是英文)。在这个词条后面有长长的参考资料,可以帮助我们全方位的理解这个网站的前生今世。

————

Pews(朴氏公司)在昨天发布了一则和Wikipedia有关的用户调查,也可以管窥Wikipedia最近几年在美国的发展状况——虽然我觉得可能更重要的是,它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这份调查在2010年4.29-5.30之间调查了852名美国成年网络使用者(美国网络使用者占总人口的79%)。

在人口学的统计方面,美国共有53%的网络人口(换算成总人口比例是42%)使用Wikipedia,在总人口中的比例相对于2007年调查中的25%提高了很多。

教育水平是使用Wikipedia与否的最重要的因素,大学以上学历的人中有69%使用Wikipedia,而其余三个等级:上过一些大学、高中毕业和低于高中分别只有52%、41%和30%的人数使用Wikipedia。

宽带情况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使用宽带接入的人中59%使用Wikipedia,而使用拨号接入的人只有26%使用Wikipedia。

相对而言,家庭收入在50000美元以上的家庭更多的使用Wikipedia。

而Wikipedia的使用者更多的是中、青年,在18-30岁、30-50、50-65和65岁以上的四个组群中,使用Wikipedia的比例逐渐减少。

最后,在民族构成中,白人是使用Wikipedia比例最大的一个族群,相对多于黑人和拉丁裔的人群。

————

调查结果说明,Wikipedia在美国的使用者基本上是高学历、高收入的人群;它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很想归纳下更深刻的意义,发现归纳不出。

————

回到Wikipedia,最近看到了Wikipedia的创始人之一Jimmy Wales在TED上关于创建Wikipedia的一个演讲(是2005年的,比较早),很喜欢这个人的口才。但是就像他在很多地方所说的,Wikipedia并不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无政府的存在,它实际上是构筑在非常现实的理念基础上的一个网络服务——比如,对于不同人在知识上的争论,民主并非是进行决定的最高依据(众所周知的,民主常常带来各种问题),而往往是管理员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特定的决定。而对于超越投票的问题——比如某些组织的恶意破坏,Wales这位“温和的君主”会做出最高的裁决。它的决策往往并非是最佳的,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最合理、最有效的。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草根社区的完美典范。因而它一直非常吸引我,也是我一直钟情于这个服务的主要原因。

————

希望Wikipedia长存,把如此多的真理和知识一直保存下去。

首都图书馆用户调查一则

时间:2008.10
地点:地坛书市
方式:问卷调查

共收回问卷1849份

年龄:19-30岁(30.6%)、46-60岁(26.9%)、31-45岁(23.1%)、61岁以上(15.8%)
文化程度:大本(36.3%)、大专(28.2%)、高中(19.1%)、初中以下为11.4%,研究生以上为5%

听讲座的目的:求知(>75%)、休闲&研究<25%。但在45岁以上的人群中,休闲的比例在25%以上。

最喜欢的栏目:健康讲堂(36.5%)、文化艺术系列讲座(28%)。其余包括:乡土课堂、上品课堂、魅力课堂、工艺美术讲座,都在10%上下。

获取讲座信息的途径报纸刊物、馆内海报或宣传单、网站都在20%以上。其余包括亲友告知以及其它途径,都在10%左右。(分学历的计算中,学历越高的人选择网站/海报宣传单的越多,选择报纸刊物的越少,为什么?)

感兴趣的讲座主题(可以多选):一共有文学艺术、政治军事、经济金融、自然科学、传统国学、历史地理、收藏鉴赏、哲学心理学、生活养生以及其他10个选项。生活养生为41.1%,文学艺术为34.7%,其余(除“其他”之外)都在30%以下、10%以上。历史地理、传统国学和收藏鉴赏在20%以上。
/ 文学艺术、传统国学、历史地理、哲学心理学这三个选项,学历越高的人越倾向于选择,收藏鉴赏、生活养生这两个选项学历越低的人越倾向于选择,其他的选择无
明显倾向。

希望的讲座时间:周六日(77.6%),工作日(22.4%)

是否愿意参加读者俱乐部:愿意(92.2%)

————

另一个部门做的,看到有结果就正好拿过来看一看。希望大家提出对这个调查本身的意见和建议,也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参考~

图书馆OPAC用户调查一则

王绍平;
汤莉华:
OPACvs搜索引擎——从上海交大看我国高校师生的信息获取行为.
大学图书馆情报学刊 2008(1)

材料收集:2006年10-12月,图书馆主页,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以及老师273人

收集资料的途径绝大多数人通过网络查找图书馆数字资源(49.8%)或者通过搜索引擎查找网络资源(39.9%),很少人直接去图书馆索取资源。(读者追求省力)

使用OPAC的频率(标准是什么?):经常使用(61.5%)、偶尔使用(26%)

检索途径(可多选):题名(89%)、著者(41.4%)、主题词(37.7%),其余都不足5%

OPAC是否能满足需求:总是(5.5%)、经常(69.2%)、偶尔(23.8%)、从来没有(1.5%)
搜索引擎是否能满足需求
总是(12.1%)、经常(60.8%)、偶尔(26.7%)、从来没有(0.4%)

图书馆相对于搜索引擎的优势专业资料的集中(65.9),其余资料丰富、检索获取方便、资料组织有序都在10%左右

对搜索引擎命中无用资料的容忍程度:能容忍(48.4%)、不能容忍(51.6%)

OPAC的便利程度方便(100%)、不方面运行速度慢、不方便途径检索设置不合理

————

这个调查的结果自然无可怀疑,但是我觉得这个结果产生的原因还是挺值得考虑的。

比如,在绝大多数人都不通过OPAC来检索资源的时候,得出绝大多数人都经常使用OPAC的结论是否有意义?

另外,我很难相信所有人都认为OPAC是便利的,或者最多只能说明,关注图书馆首页的人,而且愿意在图书馆首页上作这个调查的人(毕竟总数只有200多个人)确实这么觉得也说不定。

搜索引擎和OPAC满意度的对照很有意思,在将近三年前,这出这个结论也不算令人吃惊,但是现在呢?

这个结果可能完全没有典型意义就在于,这是一个在大学内进行的、而且完全是用户主动才能参与的调查。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测,毕竟没见过更多的国内的用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