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博记

搬家8个月,写博60篇。我任何一个博客上终于第一次出现了第200篇日志。

在今年二月中旬之后,我的博客第一次出现了相对可观而且稳定的访问量。

在某种程度上,这再次印证了:Weibo trumps all. 【作为注脚,最近几个月,我也在有意识的越来越多通过微博来发布信息。】

————————————

我心中的专业图书馆博客,目前仍然在日常更新的,只有编目精灵、书蠹精、图谋数个而已。在“微博时代”,图书馆专业博客除了对作者本人的价值之外,是不是还有更大的价值呢?这个问题困惑我很久了。

当然这个问题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我被问及我的博客有什么价值,我也肯定会骄傲的说,这个博客让我去关注了太多的事情。没有它,也就没有现在的我。

但是,在一个没有这么简单的情景下,我还是觉得,作为单纯“译介类”的博客,有很多问题我是躲不过去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在做的事情别人也在做。

尤其是国科图的同学,他们有一个很棒而且人数很多的团队,在追踪几乎是图书馆界各方面的动态。(其成果,可见的部分,见于国科图机构知识库的《图情领域发展战略扫描》和《图书情报工作动态》两本内刊。当然据之前一位同学说,还有很多的内容,只是在国科图内部流传的。)

自然,博客比起任何期刊来说都要更快。在和国科图的成果相比较的时候,也许更透明。在一个理想状态里,专业博客的文章应该是更有专业性的个人立场的。

说到专业性,今天正好看到Library Juice博客【这是另一个集体维护的博客,其实这种模式很值得想要做专业博客的同学参考】上的一篇博文:Deprofessionalization and the library blogosphere(图书馆“去职业化”和博客圈)。这篇博文的作者认为对于当前图书馆去职业化的趋势,很多图书馆博客是应当附有一部分责任的,因为它们不够专业。我当然并不能认同作者一些具体而微的“非职业”的标准,比如讨论图书馆的社会形象云云。但是作为总体,这篇文章还是对我很有启发的:

  1. 中外的图书馆社区的环境完全不同:别人视为不那么专业的,我们视为专业
  2. 博客终归不能取代专业的图书馆学研究;它只是图书馆学里面的一个很少的领域
  3. 或许,微博终将代替博客,但是这个取代是一种更大的“退化”么?

以上三条瞎想,供各位批判。

————————————

今年不久之后即将去国怀乡,这个微博也可能会暂停很久。这对于我来说,或许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去想明白一些事情。

————————————

请各位原谅我的自言自语。并且希望在未来继续关注这个博客,或者本人的微博。(虽然我不确定,3月16号之后我还会不会继续在上面写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