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LC会员报告笔记:图书馆认知报告2010(完整版)

本月,OCLC发表了它的第五份会员报告:《图书馆认知报告2010:语境与社区》(Perceptions of Libraries, 2010: Context and Community),前几天本博客曾经发过其中两个章节的读后感:

 

OCLC近日发表【注:提前发表了正式报告的两章,其余的内容在ALA仲冬会议上发表】了《图书馆认知报告,2010》(Perceptions of Libraries, 2010: Context and Community),这份报告的前身,就是2005年发表的那份鼎鼎大名的《图书馆和信息资源认知》(Perceptions of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的报告。后者被大量讨论“图书馆2.0”的文献引述,尤其有名的就是报告中提及的1%和84%这两个数字。(比如,国图图研参考的总结

当然本人因为入行时间过短,所以一直没有好好读过那份报告,不过2010年的图书馆认知报告还是很吸引我的,不仅是在知识上,原因也包括本人近期对于未来职业发展的一些焦虑。如果说2005年的报告给图书馆人敲响了网络时代的警钟,那么2010年的报告可能要反过来告诉我们,图书馆在经济危机中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未来并不乐观(算是这份报告的言外之意)。

最近断断续续读完了这份报告(pdf文件,59页,下载),下面是本人所做的笔记,和可能的一些感想。

————
目次:
  • 远景分析:互联网时代(p. 2-7)
  • 语境分析(p. 10-49)
  • 社区分析(p. 50-93)
  • 远景分析:展望未来(p. 94-100)
  • 附录
————
远景分析互联网时代:
OCLC会员报告侧重分析民众的认知而非行为本身,为图书馆提供一个未来的框架。这份报告调查了美国民众对于图书馆的使用情况和看法(虽然调查中也包括一部分英国民众的数据,不过在最后的报告中只分析了其中美国的部分)。
美国图书馆卡拥有率:2005:75%;2007:63%;2010:68%。【虽然我觉得这组数字的罗列可能不如单个数字本身有意义】
语境分析:
这一部分分析了2005年以来的互联网技术发展和近年来经济衰退这两个大趋势对美国民众对图书馆的使用和认知的影响。
在技术方面:
  • 美国人使用互联网的比例继续增加(2005: 69% – 2010: 77%,以下如无说明,所有的数字比较都是OCLC2005年报告和这份报告中数字的比较)
  • Google继续是美国人首选的搜索引擎,但更重要的可能是Google不断推出的其他服务。
  • 社交网络在2005年刚刚出现,而它在这5年间迅速发展(在2010年,Facebook已经超过Google,成为世界访问量最大的网站),而现在美国已经有2/3的人在使用社交网络服务(而且各年龄层之间的差别并不大)。
  • 这5年间另一个巨大的变化是智能手机(2%-23%),随着智能手机等各种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流行,无线互联网接入愈发重要,而且人们也渐渐熟悉了app这个概念。
  • 报告中提及的最后一种技术是电子书,报告引用Amazon在2010年7月的数据,Amazon卖出的电子书数量超过了精装本的图书。【而根据Amazon2010年第四季度的数据,卖出的电子书已经超过了卖出平装本图书的数量。】而现在,根据ALA的数据,有55%的美国公共图书馆提供电子书的借阅服务。【而根据OverDrive的数据统计,2010年图书馆借阅电子书的数量比起2009年增加了200%
在这样一个技术图景下,图书馆正在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向普通民众提供新技术的角色。11%的美国大型公共图书馆使用Facebook来宣传。而很大一部分图书馆(大学图书馆:44%、公共图书馆:34%)开始提供移动服务(包括移动版的图书馆主页或者目录)。免费的互联网接入一直是美国公共图书馆提供的一种相当重要的服务,平均每座图书馆提供连接互联网的电脑数量从2005年的11台提高到2009年的14台。而有67%的公共图书馆成为该社区中唯一提供免费互联网接入的机构。
2010年,影响图书馆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这次严重的经济衰退。从最消极的角度讲,它对美国的图书馆产生了最直接的威胁,2009-2010年,56%的美国公共图书馆的预算或保持不变或有所削减【比我想象的情况要好】。但是反过来,它也让图书馆在民众那里变得更加重要。
经济危机对美国人产生了剧烈的影响。2010年12月美国官方公布的失业率为9.4%,而根据这份报告中的数字,20%的美国人和三分之一的美国家庭在经济危急中受到了消极的影响(失业或者工作时间缩短)。受到经济危机影响的美国人对未来的担心远远超过未受影响的人,而年龄组的数据也表明各个年龄段的人对未来有各自不同的担心。
在和这份报告内容有关的方面,经济危机对美国人主要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首先是受到经济影响的美国人更多的使用网络,相较于没有受到经济影响的美国人,他们尤其会更多的在网上从事和就业有关的活动。另一方面,就像在报告中特别强调的,经济危机影响到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开始节省在文化上的消费,转而更多的使用图书馆。各种数据都表明,受到影响的美国人比起没有受到影响的美国人更多的使用图书馆的各种服务,不管是持有图书证的比例(81% vs. 68%);每周访问一次图书馆的人数比例(18% vs. 12%);以及使用图书馆各种服务的比例(报告第24页有一张很华丽的图说明了这件事)。
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图书馆对美国人的生活裨益良多。37%的受影响者和16%的未受影响者增加了其对图书馆的使用。76%的受影响者减少了购买书、CD和DVD的花费,而75%的受影响者开始在图书馆更多的借书、CD和DVD——这表明,图书馆有效地填补了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差别。从技术中介的角度,图书馆提供的免费互联网接入和电脑成为图书馆提供的一种重要服务。在就业问题上,图书馆提供了大量的免费的就业活动(就业信息、网络接入以提交申请、培训),有1/3的被影响者认为图书馆在他们的就业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除了新技术和就业之外,受到经济影响的人也参加了图书馆组织的其他活动,尤其是社区活动以及少儿活动,以及阅读杂志等等。
报告的下一部分讨论了美国人如何使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首先,电子邮件和搜索引擎服务几乎达到完全饱和的状态(使用率分别是94%和92%)。如上文所说,社交网站得到迅速发展,有66%的美国人开始使用社会网站(在本报告中包括社交网络和社会媒体两种服务),而且各个年龄段的使用情况在逐渐接近,尤其是受到经济波及的美国人尤其会使用社交网络(80%的受影响者使用社交网络)。
在2005年的报告中,在图书馆社区中最被关注的一个数字就是,当时有82%的美国人使用搜索引擎开始他们的信息搜索活动,而只有1%的人使用图书馆的网站。而在2010年,有84的人把搜索引擎作为信息研究的起点,没有一个人从图书馆网站开始他们的搜索活动(同时,有3%的人选择了Wikipedia,这个选项没有出现在2005年的调查中)。但是,虽然没有一个人把图书馆网站作为搜索的起点,仍然有33%的受调查者说他们会使用图书馆网站,这个数字和2005年相比基本保持平衡(31%)。
同时,这份报告还询问了使用者在搜索不同类型资料的时候,对搜索引擎、图书馆和网络图书馆(online library,我不太清楚该怎么理解这个东西)的偏好程度,对持有正面印象人数的比例,互联网除了在“教育资料”一项略微低于图书馆之外,在其他的5项(分别是养生、休闲、自助、就业和金融)的调查中都是最高的。而民众对网络图书馆的印象在所有的资源中都是最差的。而受到经济影响的美国人比起未受影响的人群,对于搜索引擎和图书馆的印象要更好。
另外一种被美国人广为使用的资源是“向专家提问”网站(文中举的例子是Yahoo!Ask),使用率从2005年的15%上升到2010年的43%。但相对的,民众并没有更喜欢使用“向图书馆员提问”的服务,尽管现在估计有58%的图书馆提供这种服务(就是参考咨询服务?),可是它的使用率一直保持在低位(5% vs. 7%)。除此之外,Wikipedia、Skype和Twitter也是美国人很喜欢使用的服务。
对于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幸运或者不幸,美国人在图书馆中最常进行的活动还是借书、读书。除此之外是借视频资料和使用互联网、计算机。美国人对图书馆的使用在这5年间基本都是增加的,除了在图书馆进行研究的活动(使用参考书、获得研究的帮助)。
诡吊的是,虽然人们更多的使用各种资源,但是他们对于几乎所有资源的评价都降低了。互联网仍然是美国人评价最高的资源,但是对互联网有正面评价的人数下降了10个半分点(86%-74%),而图书馆仍然排在第二(80%-66%),虽然和书店基本相差无几。网络书店和网络图书馆的评价都更低。报告认为,经济环境以及更多的资源的选择可能是人们对资源评价降低的原因。
报告讨论了图书馆作为整体的品牌。如上文所说,这个品牌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书,在2005年的调查中,有69%的人说他们一想到图书馆就会想到书,而到了2010年,这个回答的比例是75%。而在2005年的调查中,绝大多数使用者都不知道他们的图书馆提供电子资源,而在本次调查中情况依旧,仍然有超过一半的人不知道图书馆提供各种类型的电子资源。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都在购买越来越多的电子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被图书馆使用者所了解。
总体而言,被调查者认为搜索引擎相比图书馆而言更方便、更快捷、更可靠、更易用;而图书馆更值得信任而且更准确。但是,绝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图书馆获取的信息和搜索引擎获取的信息是大体一致的。
报告表明图书馆员的价值被美国人所重视,更多的人都认为图书馆员为研究过程增加了价值(83% vs. 76%)。而且在这次调查中,人们对于图书馆员的总体满意度也有了相当大的增加(60% vs. 48%);相对而言,人们对于搜索引擎的满意度有所下降。但是这并没有让更多的人使用图书馆的网站,除了上述“没有人从图书馆网站开始信息搜索,以及33%的美国人使用图书馆网站”之外,14%的用户在从互联网搜索之后以进入图书馆网站结束搜索过程,而其中80%的人认为在上面找到了有用的信息。总体而言,图书馆网站在信息搜索的过程中处于绝对边缘化的位置。
图书馆的价值在经济危机中显得更加重要,31%的人认为在今天,图书馆对其社区的价值增加了。对于个人和家庭,认为图书馆价值增加的人的比例分别是21%和19%。但是在受到经济影响的人里面这三个数字都超过了35%。但与此同时,也有20%的人认为图书馆对他们的价值下降了。而对于图书馆所发挥的最重要的功能,51%的美国人认为书和音像是对他们自己最重要的功能,32%的人选择了获得免费的信息。而同样最多的人(30%)认为书和音像也是图书馆对社区最重要的功能。这个问题在各年龄组的结论也基本一致,除了14-17岁的年龄组,小朋友们选择的图书馆对自己和对社区最重要的功能分别是:阅读场所,和免费的互联网。这告诉我们,面对技术原生代,图书馆可能需要不同的服务定位和策略。
————
文章的第二部分讨论了各个年龄组的调查结果,包括大学生、青少年(14-24岁,分成了teens和young adults两个subgroup),X世代(25-45岁),婴儿潮(46-64岁),以及老年人(65岁以上)。这一部分的总体讨论可以参见90页以下的内容。
————
在最后的部分,报告的作者提出了他的一些想法,一些有比较具体的想法,一些还停留在问题的阶段:
1、68%的图书馆使用者里,只有不到一半的人(33%)使用图书馆网站,另外没有人从图书馆网站开始信息搜索过程,它只是信息搜索过程中接近结尾的一步。那么我们需要思考新的策略和新的方法。
2、图书馆当前的品牌=免费的图书和音像资源。这个品牌在经济危机中是有竞争力的。但是我们也应该增加读者的其他体验,宣传我们其他的服务。
3、我们应当提供电子书的服务,为未来做准备。
4、在这次调查中,只有17%的被调查曾经看到图书馆的广告或者宣传材料【大学生只有11%】,而且这些材料出现最多的地方正是图书馆内。显然这不是正确的广告策略。另外,报告的作者特别提及了对电子书和增加开放时间进行广告宣传。
5、图书馆开放时间过短,是这次调查中被调查者表达的一个普遍不满。作者认为这是我们推广图书馆“网络存在”的一个好机会(虽然“网络图书馆”在这次调查中并没有得到读者的好评)。但是,这需要时间。
6、图书馆需要培养民众的信息素质。
7、把我们的价值(将近三分之一的美国人认为图书馆的价值增加了)营销出去,鼓励读者、学生和我们的同事在各种媒体上讲述他们自己的图书馆故事。争取我们的经费。
8、如何经营图书馆的“网络存在”——比如社交网络服务的站点。
9、与时俱进,贴近读者新出现的需求,采用新方法,提供新服务(比如在经济危机期间和就业有关的相关服务)。
————
我的一些想法:
忘了听谁说的了(当然前几天精灵师在博客里也说过),这个报告中有大量华丽的统计图表,即便数据本身可能没那么有意义,不过至少看上去就让人觉得是“科学的”。不过话说回来,我确实觉得一些数据还挺可疑的,即便数据都是准确的,我也仿佛觉得这份报告对一些数据的解释是有问题的。比如:在很多地方,报告只提到有多少人觉得图书馆的价值提高了或者类似的正面看法,但是并没有提及反面的看法(至少,报告对有20%的美国人认为图书馆价值降低了这件事蛮轻描淡写的;另外对于图书馆员总体满意度从48%提高到60%,我也想当怀疑)。所以其实在我的理解中,图书馆的未来仍然没有那么美好。
但是图书馆还活着,而且在经济危机中找到了新的价值(免费),这是很值得高兴的事情。不过经济危机对图书馆绝对是一个负面的存在,毕竟图书馆更大的威胁就是没钱,而不是没人用(因为美国图书馆的使用者无论如何都是不虞匮乏的,至少和我们相比)。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5年过去了,即便总体科技发达如美国的地方,图书馆仍然很难摆脱“书”的印象,人们一想到“library”还是会想到图书馆(在中文里,这是注定的)。其实这个事实让我很尴尬,我也暂时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件事。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这份报告不仅仅扫描了人们对于图书馆的认知,它扫描的是美国人总体的信息生态环境。对我来说,这暗含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图书馆是信息生态环境中的一环。虽然我们无力和搜索引擎竞争,但是现实就是,我们和搜索引擎和可能,Facebook站在同一片战场上。我们需要利用它们,但我们绝不能被它们吃掉(虽然或许,图书馆被什么东西吃掉是不可能避免的命运)。
————
参考资料:
OCLC2007年会员报告:《网络世界的共享、隐私和信任》【官方中文版发表在《数字图书馆论坛》2008年第3期:http://goo.gl/0dEiX 注册可下载】
OCLC报告:《联机目录:读者和图书馆员想要什么》【非官方版@图林中文译站】

 

 

 

杭州图书馆“微博事件”之余波:图书馆和图书馆员能做什么,以及其他

前几天本博客报道了一条提及杭州图书馆的消息在新浪微博上被疯狂转载。

————

上一篇博文因为时间所限,所以很多问题都只是泛泛而谈。比如图书馆为什么需要在此时站出来,宣传自己。

对我来说,原因有两个。

首先就是图书馆作为整体在此时被放在了公众的放大镜下,这是一个机会——因为平时“图书馆”很难成为公众的话题。以首都图书馆为例,这几天在新浪微博上被提及的次数也是远远增加。图书馆当然需要趁机而入,主动的进入公众的视野。

另一方面的原因,或许更加重要的,就是人们提及我们往往是因为他们对图书馆的偏见,或者错误的理解。还是关于首都图书馆,很多人提到我们的时候都会把我们和国家图书馆弄混,或者把我们和杭州图书馆相比,认为我们是收费的、或者不开放的,等等。另外,就像在上一篇博文中所说,很多图书馆都和杭州图书馆秉持同样的理念,那么对我来说,你的理念不为人所知,显然是你图书馆宣传的问题——我们当然利用宣传,尤其是在相同平台上的反向宣传,来达到启蒙的效果。图书馆需要利用这个机会澄清公众的诸多误解,或者至少是回答他们的疑问。

————

那么图书馆和图书馆员能够做些什么呢?

对图书馆来说:

 

  • 开设微博账号【之前本人对图书馆微博账号的一个简单的收集
  • 用微博账号进行政策、业务和资源的宣传
  • 通过关注话题(比如,#首图#)和读者开展互动(可能尤其重要的是和“关键人”的互动,因为他们的影响力更大,比如昨天杭州图书馆和五岳散人的对话),或者传播关于本图书馆的消息
  • 转发提及杭图的那条微博,向读者传达你们图书馆在这方面的政策(如果你们和杭图秉持同样理念的话)

 

对图书馆员来说,你当然可以和图书馆做同样的事情,但是日常性的向你的关注者澄清单个图书馆和图书馆作为整体的事实也是你每天都可以做的、而且是很简单的事情。

————

我们图书馆在回应读者的时候发了这么一段话

在公共图书馆界,这是心照不宣的基本理念,就像过马路要走斑马线一样属于常识范畴,本无可稀奇。很多图书馆都在如此默默地为大家服务。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机构做PR的一种相当严重的错误。你做的事情,当然需要让所有人知道。因为一方面会有更多的可能有兴趣的人来关注你,或者使用你的服务,这可能正好解决了他们的需求;另一方面,当然有更多的人关注你,了解你。大声说出来是双赢的一件事。

正好看到互联网那点事上发的一篇文章:一条微博引发的分析:如何让微博得到广泛传播。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讨论的起点

————

转发超平老师在这件事之后的几条微博:

今晚给树青打电话,告知围脖上对他的火爆围观,他说今晚突然接到几个记者的电话要求采访他,他都拒绝了,他对我说,受到关注虽然是好事,但同时也把杭图再次推到风口浪尖上。。。”(1.19 00:23)

昨天接受了《今日早报》采访。说了几点:1. 褚树青这个立场是一个公共图书馆馆长起码的立场,它代表着这个职业基本的正义;2. 业内很多馆长都有这个立场,比如首图倪晓健馆长也说过“儒者丐者一概欢迎“;3. 为什么网民对此表现出如此大的关注和那么高的评价?说明社会对这个理念的倡导的长期缺失。”(1.20 10:22)

昨天晚上跟褚树青通了短信,他说昨天白天纠缠他的媒体很多,他希望冷处理这事。大概只接受了新华社的采访,表达了两个意思:1. 国内很多馆长都有这个理念;2. 上级领导也有这个理念。”(1.20 10:22)

————

在本人上一篇日志在书社会的页面下,有很多有趣的讨论。很多图书馆员其实都对允许乞丐进入图书馆是不是侵犯了更多人的利益,或者如果在一部分的利益和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之间权衡这样的问题表示了疑问。

对我来说,这个问题只是整个事件能够引发的一个思考(虽然就这个问题本身而言,我仍然强烈的支持杭州图书馆馆长的意见)。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宣传,而且需要立即开始宣传。

————

附:书社会上的几篇日志

Nalsi: 一条微博的思考——图书馆员,联起手来,宣传我们的事业吧

明知故问(超平): 关于褚树青被火爆围观

图林老姜:杭图向乞丐开放遭投诉,馆长回应火围脖

几篇关于电子书的文章

最近几天看到了好几篇关于图书馆电子书的博文或者报道,分享于此:

 

Information Wants To Be Free: Ebooks and Libraries: A Stream of Concerns

Agnostic, Maybe: Libraries and Amazon 【有墙】

Inside Higher Ed: Undergraduates and E-Books: A Marriage Made With a Shotgun

Go To Hellman: eBook Identifier Confusion Shakes Book Industry 【有墙】【本篇博文是对BISG发布的一篇关于电子书ISBN的报告的评论,见ResourceShelf的博文

No Shelf Required: 32%: lending service from a library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eReaders

The Seattle Times: Review: Library e-books easier, but still hassle

一条新浪微博的思考,以及我们的图书馆该怎么做?

今天在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贺兰泰的人发的一条微博引起了大量的围观。

杭州图书馆对所有的读者免费开放,因此也有了乞丐和拾荒者进门阅览。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有读者无法接受。于是找到褚树青馆长,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图书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树青回答这位读者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這館長正派!

这条微博在今天下午1点发出之后,到晚上11点已经有8000多次转发。当然在这条微博之后,他还有两外几条微博作为补充说明:

真對剛才說的杭州圖書館楮館長的事有幾個重點.1-圖書館是國家公共設施,任何一個國民都有權力進去閱讀;只要他遵守入內閱讀的規範.2-乞丐也是國民的身分,與身價數百億的企業奴隸主沒有甚麼區別.3-提出抗議乞丐入館的人本身就有了類似”優越選民意識”的心裡,將自己視為高等國民,而將乞丐視為低賤國民.

關於杭州圖書館館長的言論,均來自本文末後所付之網址,原作者為”万润龙”先生.偶然QQ群中有好友聊到,順手轉發上來.並非個人去挖出來的,特此聲明.http://sinaurl.cn/hGYelF

这件事的热议,包括前后听到的一些事情其实都给我蛮多想法的。

首先就是这条微博引起轰动的原因。我想对于公民身份的焦虑,以及对完美图书馆的期待应该是两个很重要的原因吧。当然前者显然是一个更加巨大的动因。很多知名人士在转发这条微博的时候都明确提及了这一点,比如杨锦麟。这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文化和政治上的巨大的反讽。

杭图做的很好,但显然即便是在国内,他们并不是唯一坚持这样理念的图书馆。比如,我们图书馆也有这样的理念。但是,在社会大众中显然没有引起任何积极的反响。当然我相信还有很多其他图书馆也有这样的理念,但是也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哩?

当然大众对图书馆有很多传统的偏见。但至少对我来说,这些偏见是不能归咎于大众的。让别人了解图书馆本来就是图书馆的本分(我想到了“用户永远是正确的”,我非常喜欢这条程氏定理)。我认为,这些偏见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图书馆宣传的问题——我们没能把我们的理念和服务有效的传达给大众,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在很大程度上,一些理念可能也只停留在理念的层次而已,甚至没有积极的推行——至少就我本人的经验来说,在中国的图书馆,改变什么其实是很困难的。

我很期望各个图书馆宣传者能够用这个契机给各自的图书馆,以及作为整体的图书馆事业做一个正面的宣传:我们在做着很多事情,以及我们的原则是什么。微博显然是这件事最好的反向宣传的平台,我们可以联系原博主,告诉他事情的真相,联系微博上其他的“知名人物”,把舆论掉转,不只是对具体图书馆的表扬,而是宣传全体图书馆的存在和理念。我想,这是我们能做的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而且,是很急迫的事情。期待见到图书馆不一样的未来,从此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