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典”及其他

太古之前,曾经在偶们图书馆的准官方博客上写过一篇读书推荐,里面谈到了“经典”的问题。作为我个人来说,我倾向于从解构的立场来看待经典。当然解构只是一种最初始的态度,意思是我们绝不能拿古人的立场,也就是“经典”这个词字面的意思来看待“经典”。站在最基本的立场,经典成为“经典”,首先要有人(而且是很多人)认为它是“经典”的,没有什么东西一上来就成为“经典”的,不管是《圣经》还是现在所谓的“儒家经典”,都有很长而且是跌宕起伏的成为“经典”的过程。当然还有另外一些问题,比如我承认历史上每一个时期人们都会有各自的“经典”名单。结论之一是“经典”是真实的,经典却是虚幻的。另一个结论可以说,“经典”是一种社会机制,不是某些具体的作品或者标准。

做到一本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的英文版(Why read the classics?——它正好是企鹅“现代经典”丛书)。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给“经典”下了14个陈述,很有意思,所以摘录在此(翻译得比较糟糕——我会偏向意译,而且不幸的是,我对文白相杂的文体掌握的不是特别好——所以一切以正式文本为准):

  1. 经典乃“重读”之书,而非“在读”之(黑体为本人所加,在他的时代,书还是最重要的载体)
  2. 经典乃读者之宝贵经验,对未读之人亦如是,他们需待良机“悦读”之
  3. 经典能够让自己过目难忘,潜藏于吾辈头脑之中——成为潜意识
  4. 经典常读常新
  5. 经典初读却似旧识
  6. 经典决不枯竭
  7. 经典的表面是前人的阐释,阐释的背后却是经典其所由来的文化小径
  8. 经典的批评常在,却只能动其皮毛
  9. 经典之谣传愈多,吾侪读经典之发现愈奇
  10. 经典乃包含全宇宙之书,与泰古之护身符类同
  11. 你的经典是你不可能漠不关心的书,你能够在和它的关系中定义你自己,即便你反对它
  12. 经典早于其他的经典,你可以立刻在其它经典的世系中意识到它的位置
  13. 经典依尘世而存在,却让能你忘却尘世的喧嚣
  14. 经典即便和尘世格格不入,它亦可作为背景音而存在

很赞叹其中的一些陈述。虽然语境完全不同。

p.s. 很想就最近的现代/后现代的争论下一个什么结论的。不过我突然想不明白解构主义到底是一种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了。其实事情就是这样吧,我们想说的未必就是我们能说的,我们能说的未必就是我们会说的,我们会说的未必就是我们实际说了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就是随意的,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