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OPAC用户调查一则

王绍平;
汤莉华:
OPACvs搜索引擎——从上海交大看我国高校师生的信息获取行为.
大学图书馆情报学刊 2008(1)

材料收集:2006年10-12月,图书馆主页,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以及老师273人

收集资料的途径绝大多数人通过网络查找图书馆数字资源(49.8%)或者通过搜索引擎查找网络资源(39.9%),很少人直接去图书馆索取资源。(读者追求省力)

使用OPAC的频率(标准是什么?):经常使用(61.5%)、偶尔使用(26%)

检索途径(可多选):题名(89%)、著者(41.4%)、主题词(37.7%),其余都不足5%

OPAC是否能满足需求:总是(5.5%)、经常(69.2%)、偶尔(23.8%)、从来没有(1.5%)
搜索引擎是否能满足需求
总是(12.1%)、经常(60.8%)、偶尔(26.7%)、从来没有(0.4%)

图书馆相对于搜索引擎的优势专业资料的集中(65.9),其余资料丰富、检索获取方便、资料组织有序都在10%左右

对搜索引擎命中无用资料的容忍程度:能容忍(48.4%)、不能容忍(51.6%)

OPAC的便利程度方便(100%)、不方面运行速度慢、不方便途径检索设置不合理

————

这个调查的结果自然无可怀疑,但是我觉得这个结果产生的原因还是挺值得考虑的。

比如,在绝大多数人都不通过OPAC来检索资源的时候,得出绝大多数人都经常使用OPAC的结论是否有意义?

另外,我很难相信所有人都认为OPAC是便利的,或者最多只能说明,关注图书馆首页的人,而且愿意在图书馆首页上作这个调查的人(毕竟总数只有200多个人)确实这么觉得也说不定。

搜索引擎和OPAC满意度的对照很有意思,在将近三年前,这出这个结论也不算令人吃惊,但是现在呢?

这个结果可能完全没有典型意义就在于,这是一个在大学内进行的、而且完全是用户主动才能参与的调查。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测,毕竟没见过更多的国内的用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