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基于概念的目录

链接地址:http://everybodyslibraries.com/2009/12/04/understanding-concept-oriented-catalogs/

作者: John Mark Ockerbloom

译者:Nalsi

————

我最近思考了一下未来的图书馆目录,尤其是我读到Diane Hillmann对于最近LC授权的北美MARC记录市场研究报告评论
后。Hillman哀叹,这个报告试图把经济和当前的MARC数据记录分配系统联系到一起,可是却没有考虑到另外更加基础的问题,比如这种分配方式是否是
编目工作应当首先关注的问题?或者在互联网时代,编目(就这个词的广义来说)的本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得出结论:“我们需要的变化不是记录的变化,也不
是编目员的变化;我们需要用新的方法来思考信息和附加价值。

我同意她的许多观点,但是我也担心,她的建议可能太容易被图书馆的规划者忽略掉。他们可能会认为这种看法是乌托邦,纯粹是空想,和他们现在在做的工作一点关系都没有——也就是说则那样把书和其他资源更有效的放到他们的目录中这个问题。但是实际上,网上的很多地方都已经开始用新的方法来做编目,并且为知识增加价值了,而且这些实践是能够在当前图书馆工作中开展的。所以,我会写几篇博文思考一下我对未来目录的想法,并且说明我们能用怎样的实践来实现这些可能性。

目录是做什么的?

让我们从头开始:人们在使用图书馆目录,或者在从事其他研究的时候,他们在做什么?一般说来,他们在头脑中有了一些概念 [1],或者概念的组合,他们想要找到相关的信息。他们的概念可能是不完整的,或者被看作研究的开始,人们可能没办法像目录界面所期待的那样表达出这些出概念,但是概念就在那里。

用户开始研究,于是他们会提炼这些概念,改变表达的方式,探索相关的概念,或者是完全改变他们的兴趣。他们发现的资源以及他们了解到的概念(比如说特定的人、作品或者研究议题)让他们进行下一步的行动。但是用户最终的目标是获取有用的知识。目录就是帮助人们从概念出发,获取有用知识资源的方式。

人们可能会思考很多种概念。我们熟悉的图书馆概念包括:图书、人、地点、研究课题,我们之后还会讨论另外一些重要的类型。有时候,人们对于某一个概念已经有了一个特定的知识资源。他们可能有了一个要去查看的引文,或者是某本待读的书。图书馆目录对于这种情况尤其有用,这种情况也就是这一行所谓的“搜索已知单册”。[2]

这不让人惊讶,因为现在的图书馆目录强烈的植根于资源,几乎完全不是围绕概念展开的。它们主要使用MARC书目记录(它描述的是FRBR所谓的载体表现)和MARC馆藏记录(它描述的是能够被获取或者借出的单件)。图书馆科学也精心定义出其他一些概念:带有复杂分类法的主题词;进行广泛规范控制的责任者;把许多书目单册联系到一起的统一题名和丛编;以及其他一些拥有严格设计的受控词表的书目特征。

这些概念出现在我们的MARC记录中,但它们只是次级的实体。它们是目录关注的记录的属性,却不是记录本身。在绝大多数目录中,最接近第一级非资源概念的事情是规范记录。但是这些记录只用最少的信息来描述概念,绝大多数目录使用者都看不到这些信息,而且绝大多数联机目录的界面都没能有效的利用这些记录中包含的信息。

概念:目录中的第一级实体

人们长期以来一直认识到,研究型图书馆的优势之一在于他们具备知识和组织来处理他们的资源,以及这些资源所表达的概念,目录把概念指向资源,所以目录应当更加明确的表现概念,并且使用这些概念来帮助人们找到有用的资源。我们来看看图书馆世界中这种目录的几个例子,比如说,OCLC的Worldcat Identities是围绕作者建立的;或者它们的Fiction Finder是围绕带有多个载体表现的作品建立的;或者Online Books Page的subject map模式(比如说“字母”)。在这些目录中,概念并非只是元数据的属性,或者是标目的一种形式,它是包含很多信息的参照点,人们可以借由它发现知识资源。我会把这种系统称为基于概念的目录(concept-oriented catalogs):目录使用不同的概念(并非是资源本身的概念)作为第一级的信息中心,帮助读者找到有用的信息资源。

图书馆世界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意识到这种目录。当前的图书馆目录通常和概念性知识毫无关系,而且未来目录的架构也还是强调资源本身,只把概念放在第二位。比如说,Coyle和Hillman在她们2007年对于RDA草案的评论中说到:“RDA的焦点是‘资源’,资源也就是FRBR的载体表现/单件,我们发现它和AACR2(旧的编目规则,1978年出版)中前组的‘记录’是一回事”。相似的,OLE的项目最终报告意在建立下一代的图书馆架构,它也把资源当作第一级实体来处理——而不是对于资源的描述。描述知识资源的元数据只是资源的属性,我们不能按照它们自己的方式来管理和分享它们。[4]

互联网规模上基于概念的目录

用户可以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资源,通过互联网的扩张、馆际互借服务的发展以及图书馆印刷资源的大规模数字化,所以界定明确、记录翔实以及充分连接在一起的概念对于使用者将越来越重要,因为他们想要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有用的东西。对于读者感兴趣的东西,我们可能永远都不能提供所有界定明确的概念,但是已经被某人、某处定义的概念对于未来的信息搜索者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我们能够明智的管理并且使用这些概念的话。

很多互联网的老鸟可能会觉得这种看法很傻很天真。毕竟,网络从1990年代出现的时候就有许多依照概念组织起来的目录,比如WWW Virtual LibraryYahoo Directory。但是绝大多数人很快就抛弃了他它们,投向Google这样的搜索引擎的怀抱,因为后者更加全面,而且能够处理随意的主题词,而不是事先确定的概念。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基于概念的目录能够在互联网的规模上起作用呢,既然网络已经抛弃了它们?

实际上,基于概念的编目至今仍然在网络信息搜索中广为使用。只是说它不是同一种编目罢了。现在最受欢迎的基于概念的目录并不强迫读者必须经过特定的概念等级才能找到他们想要的资源。你用Google搜索它所包含的概念,这个概念就会很明显的显示出来。它的几百万个概念的每一个都会经过名称、重复和相关的检查,能够轻易的和网络的其他地方建立链接。它的绝大多数概念都链接到外部的网络知识资源,以及相关的概念上。这个目录还有不断增长的可收割、结构化的语义元数据,用来描述这些概念。就算是认识到它的缺点的使用者也通常都会觉得,用它作为搜索在线的信息资源的起点是很有用的。而且,每个人都能编辑它。你或许已经知道,我说的就是Wikipedia。人们通常并不觉得Wikipedia是一个目录,我的描述或许会让你明白,它不仅起着目录的功能,而且还是用基于概念的方式。

未来的吸引力

我希望这篇博文让你了解了什么是基于概念的目录,以及如果我们要规划图书馆的未来,它们为什么值得我们思考。在下一篇博文里,我希望讨论图书馆领域内外的一些案例,讨论它们的运作方式,它们关注怎样的概念(以及相关的信息),以及人们是如何搭建并且维护它们的。我还希望展示我们怎样构建面向未来的有用的目录,既使用我们在图书馆中的知识和技能,也运用来自他处的贡献。

 



注释

[1]我使用广义的“概念”,它指的是能够成为某人研究的任何事情,而不是FRBR中的狭义定义或者某个特定的抽象主题。很难为这个意思找到一个明确的词来表达,因为所有词都被别人用作其它的用途了,这很奇怪。

[2]即便已经发生了网络资源的爆炸增长,我们还是会觉得给传统的目录增加链接解析器是很有用的,能够帮助人们找到像期刊文章这样的资源,因为这些资源不在我们自己的目录中。

[3]我之前曾经就LCSH主题词讨论过这个问题,参见我在subject maps上的作品。我之后会更详细的讨论subject maps,它是基于概念的目录的一种类型。

[4]随着OLE的发展,这种状况可能会改变,数据结构也会得到充实。我现在没有直接研究OLE这个话题,但是我现在和一个顶尖的开发人员一起工作。

 

————————

 

处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只能把译文发到这里了。

IG小组会前会参会记

今晨8点多出门,经过一系列换车,于9点半左右到达活动地点诗意栖居咖啡馆(强烈推荐)。发现还没有开门(昨天才知道这里10点才开门,后悔把活动举办时间设计的太早了)。然后在周围转了一圈,回来之后杨同学、Wang jing同学和石头同学陆续到达。然后等到了开门,进去,开始互相介绍。然后陆陆续续的其他的同学也都到了。(除了没到的,今天都到齐了)

然后本人现场演示了为了交作业的一个“泡泡糖”,简单(相当简单)的介绍了一下我心目中的网络图林和我们所仰慕的厦大饭团。

然后杨同学介绍了他的上海图书馆访问记(因为原文件实在太大,所以很抱歉我上传之前删掉一些图片),中间出去接了一趟电话,错过了一些内容。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些图书馆在局部采用把书的封面朝向读者的展示方式了;还有一些比较人性化的标示。(还看到一张金妮同学的学科馆员名片)。然后betsy同学用照片介绍了她刚刚进行的柬埔寨之旅。

咖啡店老板有志于建立一家实体的图书馆,她谈到了她们在做的“藏书阁”活动。这个活动的主旨很有趣:消灭烂书和盗版书。简单说来,这个活动就是一些人进行的图书交换和读书交流活动。虽然她对于一般的“图书馆”的业务并不了解,甚至于有很多作为一般社会的误解(比如“图书馆的书都是免费得到的”),但是对于我来说,她们在做的活动就是图书馆。我并不否认图书馆至少在我们当下的环境里应该是一项国家事业,但是这种完全2.0(是根据每一个人建立起来的)的活动我是很欣赏以及支持的。提供一个阅读的平台,鼓励人们阅读,并且增加人们的社会交往,这不就是我们图书馆应该做的么?(当然我不否认,图书馆还有更多的职能)

然后石头同学谈到了她们在做的贫困学校图书馆的分类问题。因为系统提供商在考虑分类的问题,现在他们有两种想法:一是采用简化的中图法,一种是完全采用书店的标注方式。我个人之前是绝对倾向于后一种的,因为后面的方法显然远为亲近于用户,而且她们的书显然并不多(每一座学校都从几千册到2、3万册不等)。但是今天在交流中意识到,作为一种标记方式,中图法无论如何是一个成熟的体系,可以提供前后一致的实践,这个优势也很大。只是不知道是否能用中图法进行更加亲近于用户的排价。我想或许是可以的吧,当然需要负责人进行更加周密的打算。

关于小组日程:最后决定每个月进行一次。根据地转移到“书社会”的小组里(我们也有个msn群,需要msn2009以上的版本,感兴趣的联系我——“书社会”点击此注册)。每次活动的具体时间和主题都在事前决定。所有参与者都需要准备一些分享的内容(题目、时间不限,最好带“泡泡糖”),请提前一周告知你的题目。

下次活动暂定在2010.1.9进行,地点不变,时间在10:30。